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毛泽东学院

为人民流尽最后一滴血 ——纪念栗政通烈士壮烈牺牲69周年

时间:2018-08-02 18:19:49  来源:搜狐网  作者:张军锋

 

为人民流尽最后一滴血

——纪念栗政通烈士壮烈牺牲69周年

平山县杜家庄南沟村村外宁静的山坡下,春日的夕阳洒满这片安卧在大山怀抱中的坟茔。墓园周边茂密的丛林在微风中轻轻地摆动,十几座高低远近,大小、材质、形状各不相同的墓碑,错落有致地伫立着,静静地诉说着岁月留下的沧桑。

墓园的左前方,是一座朴素的灰白色大理石墓碑。它只有一米高,方方正正没有任何装饰,中间位置镌刻着遒劲有力的魏碑体大字——栗政通烈士。

南沟三烈士墓

栗再温

栗政通

栗政清

栗政通生于1923年,1937年入伍后编入八路军120师359旅718团,也就是著名的平山团。在王震将军率领下参加了抗日战争,亲历了百团大战、保卫延安、南泥湾大生产、南征北返。解放战争中,他参加了著名的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1949年6月,在西北战场扶眉战役中,他作为1野1兵团6师18团独1营营长,在攻占马家山的战斗中壮烈牺牲。

他倒在新中国即将成立的前夜,他把26岁的青春献给了共和国的黎明。

栗政通烈士

从14岁参军,到26岁牺牲,栗政通12年军旅生涯中身经百战。从滹沱河边、太行之巅到黄河岸边、陕北高原,从南征北返、山东战场到淮海战场,一路征战的栗政通被称为“热心的战士”、“人民的功臣”,在战友和亲人的心目中,他永远是“打不倒”的人。

然而,在炮火激烈的马家山战斗中,为了减少部队的伤亡,栗政通身为营长身先士卒、率队冲锋,突然间被子弹击中腹部,永远倒在三秦大地上,给亲人和战友留下了永久的悲伤。

王震:过黄河时,他给我背戳子!

烈士牺牲43年后的一个夏天,国家副主席王震的病房里,一个前来探望的晚辈唤醒了弥留之际的老将军沉睡已久的记忆。当王震听说来人是平山人,姓栗时,突然间睁开了眼睛,大声说:“栗政通,我知道!过黄河时,他给我背戳子(指印章)!”

来人是栗政通的侄子,当时正担任承德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的栗战书。他虽然没有与叔叔栗政通见过面,但是他从出生的那一时刻起,就与叔叔的灵魂血脉相连。他出生时,一年前牺牲的叔叔的遗骨,刚刚由父亲用骡子车从遥远的西北运回到家乡南沟村安葬。

河北省平山县杜家庄南沟栗家老宅

据老人们回忆,安葬那天,全村人几乎都到了,大家都要求打开棺柩,再看上政通一眼。只见政通烈士安详地躺在里面,胸部覆盖了一面鲜红的绣着镰刀斧头的党旗。他的头部和腹部都用白色的绷带多层缠绕着,绷带上渗出褐红色的血迹。在场的人排着队手扶着棺口,含泪低头瞻仰了烈士的遗容,和烈士做最后的诀别。村支书致简短的悼词,然后烧纸,上供品,燃放鞭炮,披麻戴孝的家里人和村里的乡亲们都趴在地上呜呜地哭。就这样,用革命加传统的方式,完成了烈士灵柩的安放。

栗再温

栗政通是在四叔栗再温的带领下成长起来走上革命道路的。栗再温是平山县第一个中共党员和平山早期党的主要领导人,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中先后和先后在平山战斗生活过的聂荣臻、贺龙、罗荣桓、王震等结下深厚的革命情谊。栗政清和堂哥栗政民、胞兄栗政清、栗政修,胞妹栗政华等家族内同辈多人,都是在叔叔栗再温的影响下走上革命道路的。从14岁参军离开家乡到牺牲的12年里,栗政通和家人聚少离多,在军旅匆匆中给亲人们写下许多战地家书。多亏有这些在战乱中幸运地保存下来的家书和几张随信寄来的照片,政通烈士12年间的军旅生涯和所思所想,才如此真实地保存下来,成为栗家后代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为了纪念亲人,政通烈士的哥哥栗政修和妹妹栗政华给政通新出生的侄儿取名战书。

栗政通烈士之墓

栗战书:两眼凝视着墓茔,叔叔的形象总是浮现在眼前

对于叔叔给他的巨大影响,栗战书曾经写过这样一段感人至深的话:“我中学毕业回乡务农,在生产队里曾当了几年‘放羊倌’。每当我赶着羊群,来到埋葬叔叔的这座山头时,不尽的思念总是涌上心头。我常常蹲在山头上,两眼凝视着叔叔的墓茔,没有见过面的叔叔的形象总是浮现在眼前:他站在山头上吹响了冲锋的号角;他端着冲锋枪向疯狂的敌人扫射;他用刺刀扎向敌人的胸膛,敌人应声倒下;他骑着战马,高举着手枪,率领着千军万马向前奔腾,势如排山倒海,锐不可当;他受伤了,额头上裹着绷带,用手捂着淌血的腹部,在那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奋不顾身地向敌人冲去……他,在我的想象中,就是手托炸药包的董存瑞,就是用身躯堵住敌人机枪眼的黄继光,就是电影《英雄儿女》中端着爆破筒跳入敌群的王成!”

1999年清明前夕,由河北调到陕西工作的栗战书,利用到宝鸡、眉县下乡的间隙,来到扶眉战役纪念馆凭吊叔叔栗政通。在叔叔事迹介绍栏上方,张贴着一张1949年6月份日子不清的《人民军队》报。这份已经发黄并有破损的报纸的头版头条刊登了悼念栗政通烈士牺牲的文章。读着这篇50年前的悼文,栗战书的心情格外沉重。他将写有“沉痛怀念叔叔政通”的花圈摆放在这篇悼文前面,并向张贴着的那张报纸深深地三鞠躬,代表后辈儿孙表达对叔父的哀思。

第二年的清明节,栗战书再次来到扶眉战役纪念馆,陪同从重庆、武汉等地赶来的姑姑栗政华、栗政秀给叔父扫墓,并留下一张寄托思念的合影。

栗战书(右1)在陕西扶眉县烈士陵园前与他的姑姑叔叔的合影

后来,他在一篇纪念叔叔的文章中这样写道:“叔叔留下的这些家信,我每看一遍,灵魂就受到一次洗礼,从中体味到叔叔作为一个革命战士的内心世界,对叔叔为革命英勇献身的大无畏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革命战争年代,叔叔等老一辈革命先烈,他们付出的不仅仅是鲜血和生命,更重要的是泣血的高尚灵魂和品质。叔叔虽然没有给亲人留下物质财富,但却用光辉的瞬间,为我们留下了伟大的永恒——勇士对真理的追求,战士对幸福的追求,智者对自由奋争以及在这样的追求、奋斗中所表现出来的坚毅、果敢和忘我献身的伟大的品格。”

栗政华:差那么几天,他没看到新中国的成立

2014年6月,纪录片《平山记忆》摄制组来到山城重庆,采访栗政通烈士的妹妹、已经81岁的栗政华老人。当摄制组如约来到老人家中时,家中的简陋超出所有人的想象,七十年代的家具和堆满杂物的拥挤房间里几乎无法清理出可以拍摄的空间。老人说,重庆市里的领导曾经登门拜访问她家里有什么困难,她说没有困难,比起那些战争年代牺牲的烈士来,已很知足。

摄制组把栗政华老人请到附近的宾馆内采访,提起已经牺牲60多年的哥哥,老人家潸然泪下:“1949年的6月12号他牺牲的。差那么几天,他没看到新中国的成立。有多少烈士像他一样为国献身啊,我们能活下来,哪怕再苦再难,永远也不能忘记他们。”

栗政华如今已白发苍苍,想起哥哥依然难掩悲痛

栗政华老人说,他和哥哥整差两岁,同一天生日,从小哥哥跟她最亲。1944年,她从晋察冀来到延安中学学习,和哥哥在这里久别重逢,没有多久,哥哥就随王震的359旅南下,直到1949年3月他回家探亲时才在平山又匆匆见了一面。离别的日子里,哥哥经常给她写信,给她讲南征北返的经历,讲他在部队英勇战斗的生活。提起这些,栗政华老人的话多了起来:“那时候反正也都年轻,也不觉得艰苦,只知道他很勇敢、很坚强,打了那么多仗,有这么个很勇敢、很坚强的哥哥,觉得很高兴。当时只是往他怎么勇敢,怎么光荣这些地方想。后来才知道,他南征北战,吃了好多的苦,不知道他当兵那个苦啊……”

已经担任营长的栗政通在探亲期间结了婚。新婚的甜蜜,胜利的曙光,让他产生不再返回部队的想法。当他把这个想法告诉家里人时,没想到受到全家人的“批判”。栗政通的堂妹栗政平当时还小,但对家里人批评政通哥哥的事还有清晰的记忆:“哥哥、妹妹们都是党员,他们就以党员的身份给他开会。当时他们去的是西屋,里面都是草堆,我当时正在草堆上玩,他们把我撵出去了。后来我才知道,他们批评了政通,说中国还没解放,你怎么能回来呢,怎么能顾家呢?”

第二天一大早,栗政通执意要回部队,一家人和全村乡亲们都到家门口为他送行。全家人呼喊着:“政通,你要回来呀!”新婚的妻子转过身用双手捂着脸呜呜地哭,汪汪的眼泪从手指缝里流出来。而这一切,政通似乎一点都没听见、没看见,他抱过那匹高大的枣红马,踩镫跨马飞奔而去,头也不回地转过山嘴,消失在崇山峻岭之中。

栗政通就这样连蜜月都没有度完就离开了家,再没有回来。

“我没有当孬种!我是战斗冲锋在第一线倒下的!”

大约五六个月后,家里收到了部队寄来的栗政通烈士牺牲的通知书,才知道他离家两个多月时就永别了人世。通知书里还夹带着烈士的一幅遗像,相片的背面是政通自己题写的一句话:“生长在战争的熔炉里,光荣地牺牲在胜利的巨浪里。”

“生长在战争的熔炉里,光荣地牺牲在胜利的巨浪里”

——栗政通

正在北京工业学院读书的栗政华,同时收到哥哥生前战友、时任第1营教导员的张扬同志的来信,大约知道了哥哥牺牲的过程。张扬在信中写道:“政通同志战斗的一生和他英勇的死,正是我们今天所获有的胜利之保证。我想,今后我们倒是应该着重于怎样来学习他,以更好地学习、工作,来献身于人民的解放事业的实际行动,作为对他和在解放战争中光荣牺牲的烈士们之最诚挚的怀念。”

政通的牺牲,让亲人们感到愧疚,全家人因此陷入巨大的悲痛中。家里人总觉得,凭着他10多年的战斗经验,凭着他当过侦察排长、侦察连长的经历,他是不应该死的;因为亲人的误会,他是生着气走的,他很可能是在战场上生着气向敌人冲杀中饮弹身亡的。

其实,对于在枪林弹雨中走过12年的栗政通来说,他太清楚在战场上的每一刻都意味着死亡,他随时都准备着牺牲。早在1947年11月,栗政通在寄相片给他的几个妹妹并写了这样一封短信。

政华、政新、政芳、政书、政秀妹:十年的离别使我们不能团圆,以我‘战士的心’来与你们相会。当我为人民流尽最后一滴血的时候,这张被战争锻炼成的肖像随着你们漂泊吧!

也就在同时,栗政通还寄相片给领他走上革命之路的四叔栗再温并在照片后附言:

这是我寸心的表白,特请您作为永远的留念。当儿流尽最后一滴血时,持此相就是我的灵魂,它永远跟着您前进。

政通烈士没有给亲人留下任何物质遗产,仅仅留下了几张发黄的照片和随着岁月流失、字迹日渐模糊的几封家信。这些书信的字里行间,充满了一个革命战士对亲人的思念、关怀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体现了愿为人民马前卒,甘为祖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冲锋向前,随时献出自己生命的革命大无畏精神。

烈士牺牲57年后,栗政华收到哥哥生前战友花玉春通过《重庆日报》、《河北日报》寻找战友妹妹的信息。花玉春在电话里给栗政华的第一句话就是,“我的任务完成了,我找到你了,你哥哥牺牲前让我转告你:他没有当孬种!他是战斗在第一线,冲锋在第一线倒下的!”

2014年6月12日,栗政通烈士牺牲65周年纪念日,花玉春的儿子花礼,专程从新疆赶来到南沟村栗政通烈士的墓前,献上了一束鲜花。他带着两年前父亲临终的嘱托,向长眠于此的英雄致敬。

栗政通(左一)与栗政华(右一)及战友合影

不朽的平山团,不朽的英灵

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1周年,也是纪录片《平山记忆》播出3周年的日子。在这个特殊的日子,我觉得应该给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杰出贡献、名震华夏的平山团写一点纪念文字。在栗再温、王昭等人及平山地方党组织的动员和组织下,这个抗日根据地最早也是唯一一个由一个县的农家子弟成建制组成的主力团的组建,只用了一个月零三天,堪称抗日战争的奇迹。这个正式编号为八路军120师第718团的主力团,在师长王震、团长陈宗尧的率领下,从滹沱河边的平山出发,在太行山上和晋西北地区与疯狂的日寇展开殊死搏斗,建立了赫赫战功,被聂荣臻誉为“太行山上铁的子弟兵”,“人民子弟兵”这个名称由此广为流传。南泥湾垦荒、南征北返“第二次长征”、横扫西北马家军、进军新疆,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乃至建设新疆的峥嵘岁月中,平山子弟威武的身影,平山团英勇的战绩,为人民军队和共和国书写了不朽的传奇。

作为《平山记忆》的总编导,在历经数年的采访、拍摄过程中,我接触到一些平山团的老战士,查阅到不少平山团珍贵的史料,发现了许多感人肺腑的故事。老战士们回忆最多、最难忘的,也是王震将军最难忘怀的,就是团长陈宗尧和独立1营营长栗政通的牺牲。他们一个牺牲在抗日战争胜利的前夜,一个牺牲在共和国的黎明。

三五九旅参谋长郭鹏(左)、三五九旅政治部主任袁任远(中)、三五九旅七一八团团长陈宗尧(右)合影

陈宗尧是1926年参加革命的老红军,从平山团成立直到1945年5月壮烈牺牲,陈宗尧一直担任平山团的团长。在他的带领下,平山团迅速成为359旅旅长王震和八路军120师克敌制胜的利剑和王牌。可惜的是,陈宗尧团长没有倒在日寇的枪口下,而是倒在国民党反动派蓄意挑起内战的冷枪中。据平山团的老战士们回忆,素来刚硬的王震很少落泪,但他趴在陈宗尧团长的遗体上放声痛哭久久不能起身。

对于栗政通烈士的牺牲,我们没有找到王震将军得知消息当时反应的相关回忆,但从他弥留之际只听到“平山人,姓栗”几个字后突然清醒,睁开眼睛大声说“栗政通,我知道!过黄河时给我被戳子!”这瞬间的反应看,栗政通不但让他很熟悉,而且有着非同一般的亲密情谊。栗政通的牺牲,也一定是让王震将军倍感伤痛、留下深刻记忆的一件事。

战书同志十分关心《平山记忆》的拍摄,他叮嘱我们,要把平山的革命斗争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全局联系起来,对平山的革命历史和人物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栗政通烈士对他的影响至深至大,但他也是在平山团这个英雄的集体中成长起来的,是平山5300多位烈士中普通的一员,对于栗再温和栗家先辈的贡献与牺牲不要宣传太多,一定要实事求是,要多宣传平山革命先烈的群体。

2016年夏天,为了表达对栗政通烈士和平山团英雄的敬意,我和《平山记忆》总策划张志平先生借到陕西考察学习的机会,专程从西安驱车到扶眉战役烈士纪念馆,向栗政通烈士的塑像敬献了花篮,并在留言簿上写下这样一句话:向栗政通烈士致敬!向平山团的英雄们致敬!向为新中国建立流血牺牲的先烈们致敬!

《平山记忆》总策划、总撰稿张志平(右)与总编导张军锋(本文作者)在扶眉战役纪念馆悼念栗政通烈士

历史翻到2018年崭新一页之际,栗政通烈士的战友们已经大多不在人世。如果他健在,也已经是95岁的老人了。虽然他的生命只有短暂的26个春秋,但这个生命放射出的耀眼的光华,让每一个爱惜生命的人思考生命的意义,从而珍惜和平生活中的每一天。

在八一建军节之际,谨以此文纪念栗政通烈士壮烈牺牲69周年!

怀念栗政通烈士

记得当年南征日,

战地家书随军传。

早知男儿存远志,

更有漂泊拂征鞍。

金盆屯垦三年苦,

黄河强渡十月寒。

扶眉常嗟叹往事,

寸心不死地难埋。

——张志平

作者小记

张军锋,《平山记忆》总编导、制片人。十余年来主要从事文献纪录片创作,工作之余着力于中共党史和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主要作品有《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伟大的历程》《大鲁艺》《大转折:西柏坡1947-1949》等。

《平山记忆》让我经历了一次心灵的震撼和精神的洗礼。16个月,我几乎每一天都在和这块让人热血沸腾的土地做心灵的对话。《平山记忆》是对先烈们最崇高的致敬,《平山记忆》是我们纪录片人一次一往情深的红色寻根。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图文推荐

热评排行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