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毛泽东学院

胡懋仁:再说钱学森之问

时间:2019-02-10 22:06:44  来源:北航老胡之闲话  作者:胡懋仁

 再说钱学森之问

  关于钱学森之问,以前写过一篇文字。现在仍然有人不断提出这个问题,所以也想就这个问题做进一步的思考。

  对比中国,我查了一下苏联和苏联之前的沙俄的一些情况。大致在网上查了一下,苏联时期,获得诺贝尔奖的有14人,也有人说有15人。差的那一个是苏联所谓氢弹之父萨哈罗夫。查了以后,才知道,萨哈罗夫所获的不是诺贝尔科学奖,而是和平奖。至少在我这里,诺贝尔和平奖名声不是太好。连达赖都拿了和平奖,萨哈罗夫的和平奖也就是个味儿事。

  沙俄时代,对俄罗斯科学与教育事业影响较大的应该是彼得大帝。他不仅努力学习西欧的科学技术与工业,也大力改革了俄罗斯陈旧和腐朽的政治体制。他要求贵族子弟必须上学读书,如果不上学读书,是不可以继承爵位的。

  沙俄时代伟大的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出生的时候,也是彼得大帝在位的时候。罗蒙诺索夫在现代科学领域里有不少建树,对于俄罗斯的科学与教育事业的发展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他亲手创立了莫斯科大学,这对俄罗斯的科学与教育事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罗蒙诺索夫生活在十八世纪的俄罗斯,而到二十世纪之初或者说十月革命之时的俄罗斯,依然是一个只被认可的农业国。但是,那个时候的俄罗斯,比起1949年的中国来说,还是有一定工业化基础的。在苏联时代,苏联的科学与教育有着迅猛地发展,不论是不是获得多少诺贝尔奖,但苏联时代的科学大师确实是有一些的。当然,比起德国和美国来说,苏联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并不算多。这里可能有苏联自身的问题,也有诺贝尔评选委员会自身的问题。

  但是不管怎么说,苏联后来的发展如果从彼得大帝时算起,经过罗蒙诺索夫的时代,到后来苏联进入它自身的鼎盛时期,是走了二百年的历程。当然,德国自统一之后,到二十世纪不过是一百年前后的时间。但是德国的工业化比沙皇俄国时代的工业化,其发展要早得多,也发达得多。这为德国科学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美国主要是从欧洲的科学大国中吸取了大量的人才。在二战爆发之后,从德国以及欧洲其他一些国家,大量的科学人才进入美国,为美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最强大的人才库。当然,美国的工业化在南北战争之后,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美国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也是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

  中国出现新式学校不过是在清廷覆灭前几年的事。之后是军阀混战。大革命失败后,又有新军阀的混战——蒋冯阎大战。然后就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直到新中国成立时的1949年,20世纪的上半叶,中国就没落得消停。新中国的建设,包括科学、教育、文化事业,起点都很低,底子都很薄。要在新中国教育的短时间内培养出所谓大师来,谈何容易?

  新中国出现的所谓大师级人物,虽然是在民国时期受的教育,但那不是民国的功劳。这些大师,几乎无一例外是出国留过学的。而那些在人文学科中的大师们,也都是一些新的领域起着开创作用的学者。开创者,固然可贵,固然具有同时代最高的水平,但开创时期的学科水平是不可能一下子就具有很高高度的。正如文艺复兴时代欧洲的大师们。他们都是开创者,但他们所开创的学科的水平在那个时代起点都不会很高。所以要在开创的基础上达到一个更高的高度,难度可想而知。

  新中国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都经历了坎坷的时期。特别是文革十年,更不堪一提。所以,我以为,所谓钱学森之问,固然是需要让人们思考的,但更重要的,那是一个努力的方向。我不认为那应该是对新中国教育事业的指责。

  我们今天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确实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有的问题也是相当严重的。但是,七十年来,新中国的教育事业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为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建立了卓越的功勋。今天中国发展到这样的状态,工业化领域全面,发展速度位于全球前列,劳动者素质普遍较高,这都是新中国教育的功劳。新中国的教育事业的道路并不平坦,我们需要克服很多困难,铲除很多荆棘与杂草,让我们的教育事业逐渐走上一条正轨和健康的道路。这需要一个过程。七十年或者不算太短,但也不算太长。老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距离那百年,时间还是有点不够的。

  再有一个问题。所谓大师,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这个概念很难量化。现在看到,不少领域都有被人称为大师的人物。那么这样的大师是怎么确认的?是根据了什么样的标准?这似乎都是模糊的,不确定的。如果是这样的状况,那么所谓大师的存在到底有什么意义?说一句不太好听的话,所谓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在旧中国有什么样的用武之地?他们的存在,对于旧中国的工业化与经济建设发挥过怎样的作用?如果没有什么真正的作用,那么这种所谓大师存在的意义何在?可能有人会说,他们的人格魅力是很吸引人的,对学生的培养是有好处的。人格魅力?不是只有大师才会有的吧?普通劳动者当中就没有可贵的人格魅力了吗?

  严格地说,我们需要人才,我们需要高质量的人才。至于这样的人才是不是大师,是不是应该被称为大师,那并不重要。我们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所取得的进步,是人们有目共睹的。或者做出这些成绩的人并不会被称为大师。可是这有什么关系吗?这其中的大多数人都是新中国培养出来的人才,是他们为祖国的建设与发展贡献了了不起的力量。所以,到底是大师更重要,还是合格的人才更重要?这里不是太好比较。但毕竟是那占大多数的人才,才是中国发展与建设的脊梁。所以,对于中国来说,需要大量合格的人才对中国的建设和发展是最有利,也是最有用的。至于大师嘛,有他是锦上添花,没他也无关紧要。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图文推荐

热评排行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