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红旗军事

什么是真正的信息化战争

时间:2017-01-14 12:42:16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陆军

下载.jpg

什么是真正的信息化战争——对未来战争形态的冷思考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陆军

内容提要

●如果说1991年海湾战争是美军从单平台机械化战争向信息系统支持下的机械化战争转变的起步,那么2003年伊拉克战争则是美军实现信息系统支持下的机械化战争的标志,而2011年利比亚战争,北约国家再次上演了信息系统支持下的机械化战争对单平台机械化战争的跨代优势。

●美军正在形成“导弹武器打击体系+电磁武器打击体系+信息武器打击体系”“三位一体”的信息系统支持下的信息化战争力量格局,并在全球谋求更大的战争形态跨代优势。

如何运用信息系统实现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顺利完成机械化与信息化的双重跨越任务,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

我们划分战争形态的标准是什么?

战争形态是由主战武器、军队编制、作战思想和作战方式等战争要素构成的战争整体形式和状态。战斗力生成模式是指战斗力的构成要素在特定组织结构下形成作战能力的作用机理,其外在表现一般是军队战斗力基本要素获取和发展战斗力的形态样式。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就是将人、武器装备、军队编制等要素以一种新的形态样式组合,以推动战斗力升级,是战争形态演变发展的内在本质,是决定战争形态的关键特征要素。

恩格斯指出:“一旦技术上的进步可以用于军事目的并且已经用于军事目的,它们便立刻几乎强制地,而且往往是违反指挥官的意志而引起作战方式上的改变甚至变革。”可见,科学技术进步深刻影响着战斗力构成要素的变化,最终推进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是推动战争形态演变的物质基础和重要动力。因此,战争形态演变是战斗力生成模式和科学技术水平双牵引双驱动,由低级到高级、由局部到全局、由量变到质变的渐进发展过程。

目前,我们正处于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变过程中。传统观点认为,有了信息系统即是信息化战争,将信息系统的出现作为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变的标志。笔者认为,应聚焦战斗力生成模式,同时把握信息系统发展规律,对机械化战争和信息化战争中战斗力生成模式和信息系统装备形态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变过程进行细致分析和划代,在此基础上将机械化战争和信息化战争细分为单平台机械化战争、信息系统支持下的机械化战争和信息系统支持下的信息化战争。

单平台机械化战争,是指在物理域(牛顿力学物理空间)展开的,以单平台武器打击为主要手段,以电子设备为辅助手段,通过最大发挥己方各作战平台的机动力和火力来获得相对优势的战争形态。战斗力生成是以单平台武器打击为基本形态的加和模式,电子设备(信息系统的雏形)依附于装备平台,服务于单平台完成任务的能力,服从单平台机械化战争客观规律。

信息系统支持下的机械化战争,是指在物理域和电磁域谋求“看得远、反应快、打得准”,以精确打击(导弹武器打击体系)为主、电磁域控制(电子对抗)为辅,通过降低、剥夺敌方信息系统能力,来压制敌方机动力和火力的发挥,实现“降维降代”攻击(将敌方降低至单平台机械化战争)的战争形态。这种形态下,电磁域主要表现为支撑作用,服务于导弹在物理域的跟踪与打击。此时,信息系统引起作战方式改变(只是量变),战争形态的本质内涵还是机械化战争,达到机械化战争最高形态,仍服从机械化战争的客观规律。战斗力生成是以信息系统支持下的导弹武器打击链和电磁域控制为基本形态的倍增模式。此类信息系统称为战斗力生成的倍增器。

信息系统支持下的信息化战争,是指在物理域、电磁域和信息域谋求“看得远、反应快、打得准”,以信息武器打击体系、电磁武器打击体系以及导弹武器打击体系形成的三位一体作战,从而谋求全域优势的战争形态。此阶段的信息系统,与单平台机械化战争中的电子设备,以及信息系统支持下的机械化战争中的信息系统有根本不同,将引起作战方式变革(质变),战争形态转变为信息化战争,服从信息化战争的客观规律。战斗力生成是以导弹武器、电磁武器和信息武器三位一体打击体系为基本形态的指增模式。此类信息系统称为战斗力生成的指增器。

我们的思维跟上时代步伐了吗?

习主席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勇于改变机械化战争的思维定势,树立信息化战争的思想观念;改变维护传统安全的思维定势,树立维护国家综合安全和战略利益拓展的思想观念;努力建立起一整套适应信息化战争和履行使命要求的新的军事理论、体制编制、装备体系、战略战术、管理模式。

信息技术在战争中的快速应用带来武器装备现代化的同时,也容易使人的战争思维落后于时代的步伐。我们应当积极转变延长线惯性思维定势和跟随性发展思路,在把握战争形态演变和信息系统发展两个客观规律基础之上,认真分析研究世界军事发展现状,洞察未来战争形态发展趋势,结合承担的使命任务和当前未来一段时间军事斗争需求,走出适合自己的特色道路来。

如果我们以上述划分标准来分析美军现状,可得出结论:美军已经具备了信息系统支持下机械化体系作战能力,正向信息系统支持下信息化战争形态跨越。其所提出的“电磁频谱战”和“赛博空间战”具有典型的信息化战争特征。这与我们面临的“空海一体战”威胁具有本质不同,且属于不同的战争形态阶段。“空海一体战”是美日为应对我军“反介入/区域拒止”作战构想而制定的一种战役计划,核心理念是在全球信息栅格支持下构建多平台导弹武器打击体系。尽管其开始强调电子攻击等作战能力,但本质仍是通过提高信息系统的信息支援保障能力或是压制对方信息系统,使己方看得远、反应快、打得准,谋求的正是信息系统支持下机械化战争对单平台机械化战争的跨代优势。

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和2011年的利比亚战争体现的也是这种战争理念,是典型的信息系统支持下的机械化对单平台机械化的非对称战争。值得强调的是,1991年的海湾战争虽然首次大量使用了精确打击武器,但其并未形成基于信息系统的导弹武器打击体系,仍是依靠人、激光制导以及导弹自身地形匹配制导而形成的单平台武器打击,而且美军各军种之间更多仍是依赖于战前计划单独行动,而非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因此,海湾战争本质仍是以平台对平台的单平台机械化战争形态,美军优势主要靠精确打击武器和电子干扰手段。这也是为何美军在海湾战争之后极力推进“勇士”计划的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讲,海湾战争亦是美军从单平台机械化战争向信息系统支持下机械化战争转变的起始点。

“赛博空间战”和“电磁频谱战”则强调以电磁武器、信息武器为主要作战手段,通过对“电磁”和“信息”的利用和控制,实现对物理系统的毁伤和操控,并影响人的认知和社会活动。

美军在《21世纪海上力量合作战略》中首次提出“全域介入”概念,确保其在海、空、天、陆、网络空间和电磁频谱空间中的行动自由,并在其实施指导方针中明确指出通过使用电子干扰、黑客攻击、高功率微波和激光武器,在电磁域和信息域投放力量、创造作战优势,逐步减少对导弹的依赖,转而寻求传统火力打击与非传统打击相集成的综合打击优势。这种作战理念指导了美军下代装备的发展思路,如F-35即是美军按照空域、电磁域“双域作战”理念来设计和训练的典型代表。可见,美军正在形成“导弹武器打击体系+电磁武器打击体系+信息武器打击体系”“三位一体”的力量格局,这是我们面临的严峻挑战。

但是,换个视角看,根据钱学森对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部类和层次划分,对于军事信息系统至关重要的军事科学、思维科学和系统科学三大科学部类的基础理论在全世界范围内仍未有突破,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美军的上述实践更多是在技术科学层次和工程技术层次的探索,处于大量实践、摸索前进阶段,这也就是为什么美军提出的概念多,但却难以形成统一体系的原因。

我们不能简单机械地按照美军的具体系统形态来设计我军的装备体系,而要认识到这是历史给予我们与发达国家处于同一起跑线、跨越发展的战略机遇,对于顺利实现“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双重历史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首要的任务是转变思维定势。美国前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曾说过:一个拿刀的武士,在给了他一支步枪后,把步枪当作刀挥舞,他还是一个武士,只有他拿着步枪向两百米外目标瞄准开枪,他才转变为战士。

在新军事革命背景下,我们不能以机械化战争思维应对“赛博空间战”。转变思维定势,要求我们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简单以为有了信息系统就是信息化战争。必须加紧推进我军实现两个跨越,一是基本实现机械化,针对打赢信息系统支持下机械化战争需求,立足现有要素,以构建导弹武器打击体系为核心,加强电子信息装备和满足机械化战争规律的信息系统研制建设,加快从单平台机械化战争向信息系统支持下的机械化战争跨越,以应对现实军事威胁;二是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针对未来打赢信息系统支持下信息化战争的需求,以导弹武器、电磁武器和信息武器“三位一体”打击相关理论研究和装备研制为重点,探索满足信息化战争规律的信息系统装备发展思路,以加快向信息系统支持下信息化战争的跨越。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首席科学家陆军

 

本文链接:http://www.globalview.cn/html/military/info_15789.html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和本文链接

责任编辑:北平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图文推荐

热评排行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