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红旗民生

医问:中医理论能被标准化吗

时间:2017-07-01 14:19:32  来源:草根网  作者:沈文朋

    中医学堂沈老师按:王世保对造成中医药困境原因的认识入木三分,对于中医药的出路指出了十分正确的路线。他对病入膏肓的辩证论治,他对中医药振兴的执着呼吁,“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让人想起鲁迅先生说的“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我在将在我的草根网博客、我的新浪博客和我们中医学堂的公众号转载王世保先生的系列文章,以唤醒更多的国人,以推动中国社会进步。

    作者王世保:独立学者。1975年2月生于河南省商城县,1998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中药制药专业,毕业后一直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化的复兴和现代西方文化的批判。代表作品有《道家新书》、《德政论—“以德治国”的精义》、《新诗经》、《中医非科学论》。从小受中医熏陶,读《金刚经》开悟,大学经常逃课,自学自悟成才。中国医改的关键在于“简便廉验”的传统中医的振兴。

    中医理论客观化和标准化被视为中医现代化的核心内容,也是科学主义影响现代中医发展的集中体现。中医四诊客观化是笃信科学主义的中医主流学界效仿西医画蛇添足的创新活动,而中医理论标准化则是效仿西医对中医理论陈述形态的重构,并试图强制统一中医基本理论和学派纷呈的临床理论。标准化是现代科技因其抽象的理性主义文化特征所固有的规范化活动,作为不同于现代科技的异质文化,中医理论的发展不管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应该遵循中医自身发展规律和文化特征。面对中医发展史上的流派和学派纷呈的现象,中医理论适合进行标准化吗?如果强制推行现代中医家制定的标准化的中医理论又会给中医带来哪些影响?

    所谓的标准就是能够被行业共同体普遍地接受和遵守的行为准则或者依据,而标准化就是制定行业共同体的行为准则和依据的活动过程,中医理论的标准化无疑就是为所有中医家队伍制定诊断、治疗、养生以及中药炮制、生产的规则与依据。那么中医在此之前没有行业标准吗?如果没有标准,历代医家传承和实践的依据是什么?如果有标准,为何现在还要进行所谓的标准化?纵观中医发展史,其实历史上相当于中医标准化的工作始终在进行着,《黄帝内经》就是中医在历史上第一次标准化,由《黄帝内经·素问》和《黄帝内经·灵枢》奠定的中医基本理论成为了后世所有中医家都需要学习和遵守的理论准则。自此以后,《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以及《神农本草经》都成为历代医家必须遵守的理论准则。除了中医在民间自发的类标准化,许多朝代的政府开展了对中医理论的标准化工作,比如唐朝由政府组织苏敬等二十位中医家集体编撰的《新修本草》是对中药的第一次标准化,宋朝诏令太医裴宗元等人编成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对中医方剂的标准化,清朝乾隆四年由太医吴谦负责编修的《医宗金鉴》则是对中医理论的标准化,这些都是由政府组织当朝中医家对中医理论进行系统化和标准化的努力。中医经典著作是所有中医家进行诊疗时都应遵守的理论准则和依据,既然有了这些中医行业共同体遵守的经典,为何在现代还要进行标准化工作?

    如果仔细考量近年来由国家医政管理部门组织中医学界如火如荼开展的中医标准化工作内容,就不难发现其内容主要是在科学主义的主导下效仿西医和其他科技行业的标准陈述形态,按着这些标准陈述的逻辑规则对中医理论的陈述形态进行重构。这种理性化的重构除了迎合现代人的理性化的自我意识,还有更重要的经济目的,就是为了与早已接受并发展了中医的东南亚国家,诸如日本和韩国,争夺中医药行业在国际上的话语权,维护和促进中医药的国际贸易,发展国内的中医药经济。中医标准化工作主要是为中医药的国际贸易服务的,这就好比中药为了进入欧美国际市场采取西医的临床试验技术和效果评价体系一样,属于削足适履的异化中医的行为。或许有人会问:为何中医在当下需要进行标准化而西医就不需要?因为西医本就是将自己的理论基础建立在现代科技理论的基础上,与其他科技行业同根同源,而标准化又是所有现代科技行业固有的规范行动,所以西医在当下本就是标准化的,不像中医那样需要按着科技行业的标准形式进行标准化重构。

    西医之所以能够实现标准化,决定于其理论的文化特征。西医是实验室医学,其理论都是通过实验室里的实验建构出来的,所有的实验在设计过程中排除了研究者的个人差异,使得西医理论具有抽象的独立性和普遍性,能够建立统一的程序化的标准。那么中医为何就没有在历史上形成类似于西医的行业通用标准?这是由中医理论的文化特征决定的。中医理论可以分为中医基本理论和中医临床理论,中医基本理论是不易的,具有高度的稳定性;而临床理论则始终是开放的,趋向百家争鸣的多样化,具有个体化的特征,呈现不同的学派和流派。如果中医主流学界规定某病就按某种或者某几种证候进行辨证,推荐用哪些中药材以及配方,就会将中医辨证论治的临床诊疗沦为照本宣科的机械诊疗,扼杀了中医家的主观能动性以及临床创新。正是因为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个性化特征,也不禁让人质疑:这种标准是以谁的临床经验为基础?标准本就是要经过行政权力审批才能发布的,那些掌握有话语权的中医家就机会强制将自己的诊疗经验作为全国乃至全世界通用的标准。由于没有诊疗标准和标准化工作,历代医家都会将自己的诊疗经验作为医案刊载出来,以供同行或者后世的医家进行参考。中医的文化特征、中医临床理论的开放性和个性化特征决定了中医不可能按着科学意义上的标准进行标准化。

    中医标准化有没有促进中医国际化的意义?正如前文所述,国内当下开展的中医标准化工作主要是为了与中医第一次国际化时接受中医的韩国和日本等几个国家争夺国际话语权。这种话语权的争夺更多的是出于经济的考量,就是为中国的对外中医药经济贸易做好准备。像东南亚国家早在唐朝就已经接受和发展过中医,中医当下的国际化则主要是欧美化。欧美国家要接受中医国际标准是以接受中医学为前提的,而要想欧美国家接受中医理论就必须让这些国家的民众接受以儒道为核心的中国古典文化,就像当初接受中医的朝鲜和日本等国家都属于儒家文化圈一样。如果西方国家拒绝接受中国古典文化和中医理论,那么制定再多的符合西方国家意识形态的中医药标准都是没有意义的,而且我们在按着西医的标准形式去制定中医的标准还会导致中医西化,比如中成药就按着西药研发的临床试验理论和方法去进行研制,仍然没有被欧美国家所接受。因此,中医药行业制定中医标准根本没有必要打着中医药国际化的幌子,中医标准在国际社会的推行是以中医国际化为前提的,制定出标准与被其他国家接受与使用是完全不同的事情,不是标准制定出来了,中医国际化就完成了。

    不管是培养中医学生的教材,还是指导临床中医家的标准,都要涉及到与中医经典关系的问题。就像培养中医学生的高等中医院校的教材来自于中医的经典却不能替代经典一样,由中医主流学界制定出来的中医标准也是来自于中医经典且不能代替经典。不管是中医院校学生学习的中医教材,还是中医院里的中医家执行的中医标准,都只是中医经典的附释,从属于中医经典,而不是等同于或者凌驾于中医经典之上。广大中医高等院校边缘化中医经典在中医培养过程中的核心作用,以现代中医教材为主已经导致中医学生理论素质普遍低下。中医标准如果篡夺中医经典的核心指导作用,也会降低广大中医家的临床医疗水平。尤其是中医主流学界仿照西医制定的诊疗标准加入了大量的西医的诊断内容,用这样的标准去规范中医家的诊疗行为只会促进中医家队伍的西化,降低他们的医疗水平。

    如果我们仅仅是为了经济意义去争夺话语权地位而无视中医理论本身具有的救死扶伤的医学终极意义,就是舍本逐末、得不偿失的行为。我们更不能为了效仿西医的诊疗标准将中医临床理论进行标准化,这样做将会摒弃中医家的主观能动性,让中医临床变得像西医那样机械,最终是降低中医临床水平,扼杀中医理论的创新。

    关联阅读:

    《医问——中医是什么》已发文章目录

    医问:中医起源于巫术吗

    医问:中医衰败是因固步自封吗

    医问:中医需要进行随机对照试验吗?

    (王世保)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图文推荐

热评排行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