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红学会 > 红色学者

刘仰:选择一种向善的生活

时间:2013-03-20 18:44:58  来源:博客  作者:刘仰

编者按:人生不是一个事先布置好的迷宫,等着我们从入口走到出口,或者在里面迷失。人生是每个人自己选择的结果,你选择怎样的人生,你就会成为怎样的人。人总是生活在与他人的关系之中,善与恶都有改变自己和他人的力量。选择一种向善的生活,就是选择用善来改变自己和他人。

国学热以来,一名台湾学者的名字日益被人熟悉。傅佩荣教授祖籍上海,年轻时在美国学习西方哲学,获耶鲁大学哲学博士,回台湾任教后,转而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并擅长于中西哲学的比较。目前,傅佩荣先生讨论哲学与人生的多部著作,已在大陆出版。傅佩荣先生在阐述儒家理论时,提出了一个独特的观点,他认为人性不是本善,而是向善。这个观点把一个纠缠不清的哲学争论,变成了面对人生过程的态度。

很多人都争论过“人性本善”或“人性本恶”的话题。这种争论的结果大致只能是理论上的阐述,对于我们真实的生活能有多大的帮助很难说。现实中的人性,都有或善或恶的成分。我们确实说不清,是因为人的先天纯善,后来“恶”侵入,还是人的先天纯恶,后来“善”部分进入,才形成我们复杂的性格。再说,善与恶的标准不同,也使得这个问题难以有统一的结论。

人生不是一个事先布置好的迷宫,等着我们从入口走到出口,或者在里面迷失。人生是每个人自己选择的结果,你选择怎样的人生,你就会成为怎样的人。这种选择并不像做医生还是做律师那样的得失判断,而是自己的一种态度。因此,对于傅佩荣先生主张“人性向善”的观点,我认为也可以理解成,为自己的生活选择一种态度,这种态度能够使人在很多时候获得快乐,也能给别人带来快乐。

我们选择一种向善的生活,就可以随时把善意传达给别人,也能使别人更多把善意回应给我们,久而久之,我们与他人之间的“恶”就会被淡化。好比说,如果我们去见一个人,事先准备了一把刀,对方很可能会准备一把枪。反过来,如果我们事先准备一枝鲜花,对方回应你的,很可能就是一杯清香的茶。

不管我们身处怎样的环境,周围都是怎样的人,对于我来说,总是希望与周围的人交往的时候,别人在我面前表现的,都是善良的一面,自觉地克制非善良的因素。但是,这种希望如果要实现,前提就是我首先向他人真诚地表达我的善意。如果我总是怀着恶意去看待他人,总是怀疑别人想欺诈,想使坏,反而可能会助长他人恶的膨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老话说“相随心生”,内心向善才会面善,面善的人容易受到欢迎。内心无善的人,恶意会写在脸上,会让别人害怕而远离。

人总是生活在与他人的关系之中,善与恶都有改变自己和他人的力量。选择一种向善的生活,就是选择用善来改变自己和他人。这种改变并不是要求他人变得和自己一样,而是要在自己与他人之间,建立一个真诚沟通的氛围。虽然有些时候,我们的善意并不能得到善意的回应,但这并不是弃善扬恶、以牙还牙的理由。老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可以作为退一步的选择。

选择一种向善的生活,既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别人。选择一种向善的生活,其实也是选择一种充满希望的生活,将我们的每一点积累,每一步前行,都朝着幸福的方向,并在沿路途中,随时拥有和享受不期而至的快乐。使得自己的快乐有人分享,也使得我们能够分享到他人的快乐。善和恶并不都是一个巨大的结果,往往只是点点滴滴的积累。所以,古人说:“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

“人性向善”是一种人生哲学的阐述,是一种可以选择的人生态度。哲学说起来复杂,其实也很简单。哲学的意义就在于能否帮助我们过有意义的生活。对于普通人的生活如此,对于文化人做学问也同样如此。心存善意才会使我们能够客观地看待不同的文化和观念,才会使文化人的研究成果被大众广泛接受。人人都选择向善的生活,就会是一个美好的社会。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图文推荐

热评排行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