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红学会 > 红色学者

薛遒:马克思“判决”资本主义的四个要点——读《资本论》札记

时间:2014-08-21 15:15:40  来源:作者原创  作者:薛 遒

        1966年,史无前例,毛泽东发动了中国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在上层建筑尤其是意识形态领域进行的革命。
1866年,100年前,马克思的《资本论》,已经是中国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奠基。
    100多年来,尽管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们风头劲出,“你方唱罢我登场”,但却不能不从一个整体上对马克思给予充分的尊重。因为,马克思的《资本论》“在理论方面给资产阶级一个使它永远翻不了身的打击。”(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
那么,《资本论》论证了什么样的理论呢?
第一,《资本论》论证了阶级剥削与阶级对立。
“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私人劳动同时必须表现为直接社会劳动的对立,特殊的具体的劳动同时只是当作抽象的一般的劳动的对立,物的人格化和人格的物化的对立。”(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
这是被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力图掩盖的对立。阶级对立基于经济利益,经济利益的对立直接地隐藏在商品中,而商品是随着私有制一起进入人类文明史的。当商品畸变为资本,便不由分说地将私有制的全部能量与丑陋集于一身:“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
这“血”,是下等人的屈辱:被夺去土地的无家可归的农民,被榨尽骨髓的手工业者,被捕获来成船倒卖的黑奴,被赶尽杀绝的土著居民……
这“肮脏的东西”,是上等人的卑鄙:“掠夺教会地产,欺骗性地出让国有土地,盗窃公有地,用剥夺方法、用残暴的恐怖手段把封建财产和克兰财产变为现代私有财产。”(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以及房地产投机和金融投机、石油矿产等公共资源的垄断、公有资产的盗窃性转化和权钱交易等“光荣的发财业绩”和“英雄的创业行为”。
这当然不能用人的品质来解释,只能归于资本关系的社会制度。“作为资本家,他只是人格化的资本。他的灵魂,就是资本的灵魂。而资本只有一种生活本能,这就是增值自身,获取剩余价值,用自己的不变部分即生产资料吮吸尽可能多的剩余劳动。资本是死劳动,它像吸血鬼一样,只有吮吸活劳动才有生命。”(《资本论》第一卷)
不是资本养活劳动者,而是劳动者养活资本。
“资本的实质并不在于积累起来的劳动是替活劳动充当进行新生产的手段。它的实质在于活劳动是替积累起来的劳动充当保存自己并增加其交换价值的手段。” (马克思:《雇佣劳动与资本》)
古典经济学指明商品的价值来源于劳动,马克思以“劳动力”发展了古典经济学。“劳动力是商品,是跟任何其他商品一样的商品。但却是一种完全特殊的商品。…… 它是一种创造价值的力量,是一种产生价值的源泉。”(恩格斯:《雇佣劳动与资本·导言》)
对于一个价值来说,资本是旧有劳动的积聚,它原封不动地转移到商品中,而商品的增加值,一部分是劳动力的工资,另一部分作为剩余价值为资本家所剥削。
“积累起来的、过去的、物化的劳动支配直接的、活的劳动,积累起来的劳动才变为资本。……资本只有同劳动交换,只有引起雇佣劳动的产生,才能增加起来。”(马克思:《雇佣劳动与资本》)
而且,“随着每一个新的科学发现,随着每一项新的技术发明,劳动力的一天产品超出其一天费用的那个余额也在不断增长。”(恩格斯:《雇佣劳动与资本·导言》)
创造社会财富的始终是劳动。
但是,在资本家看来,是资本养活工人,是资本创造财富。“因为资本家只有预付不变资本才能对劳动进行剥削,因为他只有预付可变资本才能使不变资本增值,所以在他的心目中,这两种资本就完全混在一起了。” 这样,“由于资本的一切部分都同样表现为超额价值(利润)的源泉,资本关系也就神秘化了。”(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
不仅如此,科技进步增加劳动价值的部分,也被资本视为自身所创造的利润;而资本激发科技生产力和拉动经济的巨大能量,同样给人以资本自身增值的假象。资本家的道貌岸然似乎有了一个“法理根据”:我有资本,资本使我发财。我赚钱,我光荣,我应当做上等人。你们为我服务,被我奴役是天经地义。
然而,这种振振有词却被《资本论》当头棒喝:剩余价值表现为资本与劳动的关系;利润则表现为资本对自身的关系,是剩余价值的资本的表达方式。“利润”掩盖资本对劳动的剥削。
实际上,不变资本并没有价值的消耗;只有可变资本的消耗,才完成了资本的增值。资本家的投资风险并不必然地创造价值,资本只有被劳动激活的时候,才显示出创造价值的能力。而作为资本的“利润”,不仅掩盖了劳动创造价值这一实质,更掩盖了资本运作的投机行为:包括对资源的直接或变相占有,对公共财富或社会财富的掠夺和聚敛。
资本主义生产同样存在着巨大风险:商品卖不掉,资本对剩余价值的剥削便不能实现,甚至资本自身也会贬值乃至全部损失掉;但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剥削实质与资本剥削劳动的本性是不能掩盖的。正是出于剥削本能,资本“不断迫使工人为了生活而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同时不断使资本家能够为了发财而购买劳动力。”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
在资本世界,劳动者具有人身自由,同时一无所有。于是劳动力成为商品:工人可以“自由地”把自己的劳动力卖给某个资本家,却同时不能不“非自由”地卖给整个资本家阶级,否则他就无法生存。“自由”,是出卖劳动力的自由;“平等”,是劳动者受剥削的平等。他为了就业,只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为了生活,只能“自由”地寻求剥削。
在整个社会生产中,正是出卖劳动力的“工人阶级是生产全部价值的唯一的阶级。”(恩格斯:《雇佣劳动与资本·导言》)
这里的“工人阶级”,只是劳动者的别称,是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特定形态。
在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在每一个价值都表现为资本价值的今天”,(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相对于这个“资本价值”的,当然是整个务工者群体。
毋庸讳言,货币持有者本人劳动挣得的财富,一旦作为资本进入生产过程,货币的性质便涂抹上“剥削”的色彩。与资本家参加劳动为自己的企业务工一样,工人可以买股票,成为资本的持有者。“资本家和雇佣工人,本身不过是资本和雇佣劳动的体现者、人格化,是由社会生产过程加在个人身上的一定的社会性质,是这些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的产物。”  (《资本论》第三卷)
工人与资本家的对立只是一种表象。资本与劳动的对立,才是现代社会的本质对立。而这种本质对立当然要通过人来表现出来。对这种本质对立予以高度抽象的,是极少数居于特权阶层的大资本家集团与广大劳动人民的对立。
《资本论》将马克思关于社会分裂与对立的学说,牢牢地扎根于经济的事实中。
第二,《资本论》论证了资本与劳动的全面对立。
生产资料作为资本,与实际生产者相分离。“生产资料已经作为别人的财产,而与一切在生产中实际进行活动的个人(从经理一直到最后一个短工)相对立。”(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
股份公司表明了这种对立。“在股份公司内,职能已经同资本所有权相分离,因而劳动也已经完全同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剩余劳动的所有权相分离。资本主义生产极度发展的这个结果,是资本再转化为生产者的财产所必需的过渡点,不过这种财产不再是各个互相分离的私有财产,而是联合起来的生产者的财产,即直接的社会财产。”(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
尽管在股份公司里已经内涵了全部社会主义因素,但它仍然是“各个互相分离的私有财产”的集合,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本身。“在股份制度内,已经存在着社会生产资料借以表现为个人财产的旧形式的对立面;但是,这种向股份形式的转化本身,还是局限在资本主义的界限之内。”(《资本论》第三卷)
促使股份公司燃烧起全部能量、并煽动起资本的最后疯狂的,是金融投机。
资本主义“再生产出了一种新的金融贵族,一种新的寄生虫,——发起人、创业人和徒有其名的董事,并在创立公司、发行股票和进行股票交易方面,再生产出了一整套投机和欺诈活动。这是一种没有私人财产控制的私人生产。”(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
工人阶级及广大劳动者投资股票、或与股票相关联的基金、债券,其实与存款取息性质是相同的。利息始终不外是利润即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利息是资本自身的果实,是与生产过程无关的资本所有权的果实。”(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它使资本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同时,也使“进行投机的批发商人是拿社会的财产,而不是拿自己的财产来进行冒险的。”(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从而衍生出一批新的金融贵族与新的寄生虫。
基金公司、证券交易所,一方面表现为套用社会资金来攫取剩余价值的投机,另方面表现为社会资金分取剩余价值的公众行为。它使股份公司进一步向社会化生产和社会化分配发展。它既表现为资本主义投机行为的社会化,也表现为社会主义生产与分配的内在活力。马克思分明从这种为资本的躁动中看到了新的社会形态即公有制的强烈需求。他指出:被金融力量所扩张的股份制度“是在资本主义体系本身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的私人产业的扬弃;它越是扩大,越是侵入新的生产部门,它就越会消灭私人产业。”(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
分取剩余价值日益成为社会整体的行为。社会财富在全体社会成员中分配。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似乎消除了对立,获得了新的平衡与同一。但是,这只是假象。“这种转化并没有克服财富作为社会财富的性质和作为私人财富的性质之间的对立,而只是在新的形态上发展了这种对立。”(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
如何发展这种对立呢?
广大工人无论是作为股东或基民,还是向银行存款获息,都是资本的收入,是全民分享劳动的剩余价值。这是资本社会化的显著标志,也是工人资本化的一个表现形式。
与工人资本化的同时,是资本家劳动化。“小资本家还算是生产者,因为对他们来说,本人的劳动还起作用。”(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毫无疑问,资本与劳动的广泛结合,是社会主义指向的资本关系的表达形式,是经济规律的公有制内涵在私有制的桎梏中为自己开辟道路。但这决不是资本与劳动之间对立关系的消除,而是双方对立更加尖锐化的表现,也是整个社会最终剥夺资本的量的准备和力的集聚。
“社会资本”,马克思准确地透析着资本的社会性:“信用为单个资本家或被当作资本家的人提供在一定界限内绝对支配别人的资本、别人的财产、从而别人的劳动的权利。对社会资本而不是对自己资本的支配权,使他取得了对社会劳动的支配权。”(《资本论》第三卷)
资本的社会化,可以使工人和广大劳动者分取一部分资本的利润,但归根结底,剩余价值这块蛋糕的绝大部分落入大资本家的口袋,从而加剧资本对劳动的奴役。而且,当国民产值提高而利息、股息等相对为负的时候,负利息则成为资本对全民的赤裸裸的剥削。它可以表现为国家的剥削,也可以表现为大资本家集团的剥削。
当我们谈资本对劳动的剥削时,并不局限于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而是说明一个社会性的剥削。一个中小企业主为生产废寝忘食,一个工人将积攒的工资投资入股,前者是自觉地投身劳动,后者则是自觉地投身剥削。这就是资本社会化与劳动社会化的表现形式。这里实际表明的,是资本对整个劳动的剥削;也就是说,资本成了劳动的主人,从精神上控制劳动,奴役劳动。整个社会以金钱为最高追求,资本人格化,而人则物化为商品。
150年前,欧洲工业的进步已经将资本主义直至发展到今天的的全部本质暴露出来;而马克思的深刻,在于他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本质,以严密的逻辑分析论证了剩余价值、利润以及商业对利润的瓜分、利息对利润的瓜分、资本利润与执行职能资本家的区别等,证明了资本与劳动的全面对立。
这种全面对立的重要意义在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从理论的深度上,主要不是一部分人与另一部分人的对立,而是为经济的和意识形态的资本与劳动的对立提供政治支点。
这个政治支点,便是无产阶级与广大人民群众剥夺特权阶层,即剥夺大资本家阶级及其集团的斗争。
立足于这个角度,便能深刻领悟:毛泽东的文化大革命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是当之无愧的,更是顺理成章的。。
可以说,《共产党宣言》宣告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资本论》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基础,列宁的十月革命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而毛泽东的文化大革命,则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最高阶段。
第三,《资本论》论证了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包含着绝对发展生产力的趋势。”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这个趋势要求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是强烈的革命性。
资本只有不断增值,才能保存自己;否则便会被别的资本吞没。资本需要不断冲破旧的生产关系的束缚,扩大生产力,因而需要不断的资本集中。
资本集中的过程不仅仅是剥夺劳动者的过程,同时是大资本吞并小资本的过程,即“资本家剥夺资本家,许多小资本变成少数大资本。”(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
大资本之间并不会停止竞争,而是加剧竞争。信用制度“把资本主义生产的动力用剥削别人劳动的办法来发财致富——发展成为最纯粹最巨大的赌博欺诈制度,并且使剥削社会财富的少数人的人数越来越减少;另一方面,又是转到一种新生产方式的过渡形式。”(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
垄断是资本的本性。被资本集中的社会财富,成为社会的异己,反过来奴役社会。“资本的垄断成了与这种垄断一起并在这种垄断之下繁盛起来的生产方式的桎梏。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
资本主义生产以榨取剩余价值为目的。而资本家,则是资本剥削的人格化。
固然,“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资本家指挥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对生产劳动的剥削也要花费气力……”,而且,“作为劳动者执行职能的结果”,还是“较复杂的劳动”,似乎应领取“高于普通雇佣工人工资的工资”。(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
但是,“资本家作为资本家,他的职能是生产剩余价值即无酬劳动。”如果说资本家是劳动者,那他“不过是作为资本家的劳动者,即作为对别人劳动的剥削者的劳动者。”(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
而且,对于大资本家来说,监督劳动和指挥劳动的工作已经交由高级职员来进行了。
资本家的劳动,是为了剥削别人的劳动;资本家之间为投机的勾心斗角甚至承担的风险,是为了对剩余价值的瓜分。这是他的劳动的本质。是与工人的劳动指向根本不同的。
因此,资本家作为社会生产的管理人员已经成为多余的了。
而且,既然资本作为社会财富完全可以被整个社会集中,那又何必需要大资本家集团这个中介?
至于资本从石油、矿产、土地等攫取的暴利,更应回归社会。因为,“自然力不是超额利润的源泉,而只是超额利润的一种自然基础。”(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只有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自然力的超额利润才能实现,所以,归根结底,自然力的超额利润不但属于社会财富,而且本身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人类的社会生产,完全不需要大资本家及其集团的存在。
“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活的劳动只是增值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的一种手段。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只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的生活的一种手段。”(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资本只是对财富社会公有的一个畸形表达。为社会公有即社会主义的正名提上日程。
第四,《资本论》提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
恩格斯说:剩余价值的发现“是马克思著作的划时代的功绩。它使社会主义者早先像资产阶级经济学者一样在深沉的黑暗中摸索的经济领域,得到了明亮的阳光照耀。科学的社会主义就是从此开始,从此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反杜林论》)
什么是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是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最终结论;更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共产党基于对经济规律的深刻认识与准确把握,能动性地开展的阶级斗争。
“事实证明,大规模生产,并且是按照现代科学要求进行的生产,在没有利用雇佣工人阶级的雇主阶级参加的条件下是能够进行的。” 只是社会主义的“合作劳动必须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因而也必须依靠全国的财力。但是土地巨头和资本巨头总是要利用他们的政治特权来维护和永久保持它们的经济垄断的。” (马克思:《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
无论是实际支配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巨头,还是社会主义国家由政治特权孳生的资本巨头,不但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而且千方百计强化自身的经济垄断,贪婪地积聚资本。资本的力量,日益凌驾于社会之上,实行对社会的剥夺。
与此相对应的,是工人阶级综合素质的提高。他们高贵的心灵,已经不再拜倒在资本的脚下;他们已经以社会主人的态度直面大资本家阶级:“应当摒弃‘做一天公平的工作,得一天公平的工资’这种保守的格言,而要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革命的口号:‘消灭雇佣劳动制度’。” (马克思:《工资、价格和利润》)
也就是说,剥夺资本!让本来属于社会的财富回归社会——全民所有。
消灭雇佣劳动制度,消灭资本关系,是工人阶级的根本宗旨。反抗政治特权,打破经济垄断,是工人阶级的现实目标。剥夺资本,必须经历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但不能因为不能马上赢得胜利就放弃根本目标。工人阶级必须现实地投身到不断削弱资本家阶级的斗争中去。
“现代工业的全部历史都表明,如果不对资本加以限制,它就会不顾一切和毫不留情地力求把整个工人阶级弄到这种极端退化的绝境。”(马克思:《工资、价格和利润》)
谁来限制资本?
国家!
资产阶级的政权机器为什么会限制资产阶级呢?
那是被工人阶级阶级斗争的逼迫。
《资本论》揭穿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铁的事实,将资产阶级置于被告席上,鼓动工人阶级认清阶级对立,主动向资产阶级进攻,从而将资产阶级空泛的“人权”落到实处,将资产阶级“教授们”对劳动人民温情的劝诫,转变为劳动人民反抗剥削阶级的猛烈行动。
工人阶级接过资产阶级曾光荣倡扬的“民主”“平等”的旗帜,揭露资产阶级为阶级私利对“民主”、“平等”的背叛,以自己强大的阶级力量和凛然正气,逼迫资产阶级重新弯下腰来,向“民主”、“平等”脱帽致敬。
资本主义向世界自诩的“民主”、“平等”,是工人阶级阶级斗争的成果。
马克思提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工人阶级用阶级斗争——实践的哲学,丰富与发展着这个理论,推动资本世界的变革。
被经济规律釜底抽薪的资本主义,必须同时接受被经济规律所决定的法理的审判——
所谓资本创造的财富,不过是社会(全民)财富增值的资本形态;或者说,是以资本形态表现出社会财富的增值。社会生产力提高所创造的社会财富被资本聚敛,形成社会上层,统治乃至于奴役整个社会,不仅是违法的,而且简直就是对人民和历史的犯罪!
《资本论》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宣读的判决书。工人阶级,是这个判决书的执行者。
 
 
                                            薛 遒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图文推荐

热评排行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