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红旗焦点

消失了十几年的“第一国饮”北冰洋是如何重生的

时间:2016-12-06 10:06:12  来源:界面新闻  作者:

据界面新闻12月5日报道,北冰洋汽水是北京的文化符号,它根植在北京人的记忆里。2011年11月,这款消失了十几年的老品牌饮料重返市场,它还是原来的北冰洋,但已经焕然一新。这背后聚合了许多人的努力,他们中,有生气勃勃的年轻人,也有年过半百的“老北冰洋人”——这些人经历过这个品牌的繁荣与衰落,也目睹了一家工厂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中的变迁。

如果你在1987年的某个夏夜走到北京安乐林路的北冰洋食品公司,你会看到路边挤满了脚蹬三轮或者驾驶汽车的商贩,全北京的个体户几乎都在这儿。这条卧龙状的队伍会持续到第二天上午10点,拿不到货的商贩只好再等一夜。当时,北冰洋每天的产量是84万瓶,生产线24小时不间断,依旧脱销。有一次,机器的传送带断了,当时的厂长不得不用手拉着传送带朝前推,拉了半个小时,等那批汽水做完以后,他的手臂肿成了一根棍子。

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北冰洋汽水

北冰洋汽水是北京市本地生产的桔汁味汽水,它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1951年。上了一点岁数的北京人都会记得,童年的夏天,小卖部的门口常常摆着一大块冰,北冰洋就放在冰块的凹槽里面,店主会时不时用手转动玻璃瓶,让冰镇效果更均匀。

八十年代,除了北冰洋,北京还有北城出产的冰川汽水和崇文区的天坛汽水,后两者多用香精色素,业内俗称“三精水”,属于低端汽水。北冰洋的独特之处在于汽水中加入了新鲜研磨的桔酱和从桔子皮里提取的桔油。要是细细看,北冰洋的汁是浊的,轻微晃动后,桔茸上浮下沉。北京人认为,“北冰洋有真东西。”那会儿,一个家庭的月开销约四五十元,北冰洋从一瓶一毛五涨到五毛,又涨到一块,满头大汗的夏天,站在街边喝一瓶冰镇北冰洋,是孩子们的奢侈享受。

1981年,百事公司与中国政府签约在深圳兴建百事可乐灌装厂,成为中国的首批美国商业合作伙伴之一。1994年,中国掀起了合资热。在招商引资的潮流下,北冰洋食品公司和百事公司合资,百事可乐共享了北冰洋汽水的销售渠道,也改变了中国人原有的消费习惯。人们似乎更愿意购买越洋而至的可乐而不是本土制造的北冰洋。同时,洋快餐也进入了中国,而这些遍地开花的快餐厅只售卖可乐。

北冰洋的产量逐年递减。1999年,这支汽水彻底从市场上消失了。安乐林路昔日热闹的厂房出卖,用于住宅开发。北冰洋原厂迁到了大兴,实际用于生产义利面包,人员分流,一部分纳入百事公司,一部分下岗。北冰洋真正的实体也消失了。

2007年,负责管理北冰洋食品公司的一轻食品集团和百事公司谈判,要求收回北冰洋。以“四年内不以北冰洋品牌生产任何碳酸饮料产品”为条件,一轻集团拿回了品牌的经营权。2008年,一轻集团希望做大食品板块,收回的北冰洋加上旗下的义利食品公司,一个主打汽水,一个主打面包,实行双品牌战略。在管理机制上,北冰洋由义利食品公司托管。

当时,一轻集团内部有两个不同声音。一部分人认为碳酸饮料市场是绝对的红海,一旦离开战场,很难重返。他们也反对采用玻璃瓶,认为并不符合市场规则,塑料瓶和易拉罐才是发展趋势。但另一部分人认为北冰洋汽水是特别的,它是北京的文化符号,根植在北京人的记忆里,“至少北京人一定认。”两种声音来回拉扯,恢复生产的资金迟迟没有着落。

2010年,义利面包食品公司上任一位新的总经理李奇。李奇最早是义利食品厂的工人,他是一个实用主义者,在处理事务方面表现出体制内领导少有的果决和魄力。在北冰洋这件事情上,他虽心存余悸,却抱有非做不可的决心。由他出面,一轻集团批准北冰洋成立公司,注册资金三千万,确定2011年下半年重返市场。

每一款汽水都号称自己拥有独一无二的配方,可口可乐便传言自己的秘方已经保存了120年之久。北冰洋决定再次生产,第一件事就是恢复原来的口味。

长期以来,百事和可口占据大部分碳酸饮料市场。除了可乐,这两家公司不约而同地开发了一系列果味饮料,而且常常针锋相对。比如当百事发明了一款叫七喜的柠檬味汽水,可口便发明口味相近的雪碧;而以橙子味为主打,还包括苹果、葡萄、西柚等口味的美年达,则被百事定位为抗衡可口可乐公司芬达的一款饮料。

北冰洋属于果汁型碳酸饮料,也就是说,它的对手是一切带有果味的含气饮料。负责北冰洋口味的,是义利食品公司的总工程师邢慧明。

邢慧明常年穿一套灰色的工作服,他声音洪亮,步伐矫健,总是绕着工厂四处走动,要等工人吃过午饭以后才肯去食堂。如果不是退后的发际线和淡淡的白头发,很难察觉他已经54岁了。

1982年,邢慧明从技校毕业,他学的是食品机械,毕业后就分配到义利的中美面包工厂。待了半年,他参加全国统考考到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企业管理,是厂里最后一批带着工资上大学的。三年脱产学习后回到厂里,他去了检验科,接着转到企业管理科,然后是经理,最后党委副书记。从生产到管理,邢慧明都干过,在厂里,他对产品有一票否决权,是唯一有权力要求停产的人。但是北冰洋的配方,他没有把握。他有做面包和巧克力的经验,没有做汽水的经验。

和邢慧明一起工作的崔翠翠是个80后。她是天津科技大学食品学院的研究生,2009年10月份来到北冰洋。崔翠翠是河北人,让她回忆小时候喝过的北冰洋汽水是什么味道,她一点儿也想不起来。

崔翠翠从仓库里找到了当年由技术科保留的档案,北冰洋的配方手抄在白纸上,装在蓝色塑料皮文件夹里,文件夹上注有:保管期限,永久;密级,秘密。乍一看,北冰洋的配方内容没什么特别的:水、二氧化碳、浓缩橘汁、橘油、白砂糖和添加剂果葡糖浆、柠檬酸等。实际上,秘诀在于各种原料添加的比例、酸甜配比以及调香。一般来说,一款饮料的口味由背后的香精公司决定,采用什么样的香精,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味道,但北冰洋采用了另一种,它的味道取决于桔子本身,而不是香精。

以前,北冰洋用的桔子是定制的。那是一种叫大红袍的红桔,只生长于三峡流域一百公里沿岸。大红袍材质较硬,生吃少,多用于罐头,和一般的桔子相比,它的香味清爽不腻。每年10月桔子开始成熟,真正采摘的季节在12月中旬,收割后,从四川万州用火车拉到北京。冬天汽水的产量较少,工人用手剥橘子,制作浓缩桔汁,桔子皮榨取桔油,用高速离心机把桔油甩出来。桔油是最精贵的部分,一吨桔子出六公斤油。浓缩桔汁和桔油将用于下一年的生产。

北冰洋曾在万州建立过桔子加工厂,随着北冰洋实体的消失,这个厂也早已不再。2010年11月,邢慧明赴四川考察,在南充市的一家工厂碰见了以前为北冰洋加工桔汁的工人,于是就选定那里为新北冰洋制定桔汁和桔油。

原料确定了,但崔翠翠的实验进展得不太顺利。按照记载的配方调配,出来的味道完全不是那回事。“很难喝,甜度和香味根本接受不了。”崔翠翠不得不向邢慧明汇报,“原来的配方不可行。”

影响食物味道的因素错综复杂,空气、温度、设备……不可控的太多。即便是同一片果园,十几年前的桔汁和现在的也很难完全一样。另外,崔翠翠去掉了原配方中的糖精钠、柠檬黄和胭脂红;因为前者是合成甜味剂,后两者是合成色素,行业内早已弃之不用。崔翠翠改用果葡糖浆和beta胡萝卜素代替,所以饮料的甜酸比也发生了改变。

更重要的原因,邢慧明觉得是人们记忆出现的偏差:“人的口味在变化。你觉得那个东西好吃,是因为经济落后没好东西,所以记忆尤深。到今天食品种类那么丰富,还是那个样子,肯定接受不了。”

北冰洋被人记住的,是最后一口残留在喉咙的香气。调配期间,崔翠翠试过放弃红桔,改成浙江黄岩的蜜桔,“调出来的味道像发着腻味的蜜”。她甚至想过舍弃桔油,全部使用香精。因为桔油的稳定性很差,很难融进水里,一般的办法是使用乳化剂,但量过大就会影响风味。可是,香精无法还原桔子原来的香气,那种清新的,就像是剥桔子时喷到鼻子里面的气味,只有桔油才能散发出来,那是北冰洋的标志。

这个难题,直到遇见马迁才解决。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图文推荐

热评排行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