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天下杂谈

由之说:通胀乎?紧缩乎?

时间:2023-04-12 21:56:26  来源:橘子洲头  作者:由之说

  今天上午,读了三篇学界与智库文章,聚焦同一个主题一一通缩。一是智本社的《通缩之谜,钱去哪儿了?》;二是中国社科院经济所教授刘煜辉的《通缩开始》;三是公众号“复利进化论”的《通缩挑战正在显性化》,表明通缩问题突显,已引起学界担忧。按理说,印了这么多钞,发了这么多货币,为何不是导致通胀,反而引发了通缩呢?

  关于通缩的概念。通缩是指通货紧缩,简单来讲就是市场货币供应量不足,物价趋于下行,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全面衰退。通缩在宏观上表现就是物价、资产价格、有价证券等价格趋于下降。造成通缩的原因很复杂,有货币汇率政策、经济周期、投资与消费等很多因素所致,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将当前的这种“通缩”,称之为一种结构性的“通缩”,意即流动性存在某种结构性的“紧张”。

  学界与市场正在密切关注一季度的经济数据,关注后疫情时代的经济反弹情况与走势。从发布的各种数据来看,毫无疑问,中国经济开始恢复了一部分活力,但发展不平衡,其中出口、消费仍然低迷。我们注意到新一届政府以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下沉到一线摸情况,察实情,相信会掌握到第一手资料。从工具思维看,仍在沿着拉动经济的传统“三驾马车”去寻找出路,或增加投资,或鼓励消费,或扩大出口,或同时三管齐下。特别是进入2023,中国在积极展开政治外交的同时,将“经济外交”置于了优先方向,为贸易开辟新的领域与渠道。

  不可违避的是, 当前经济的确出现了一些“怪现象”,许多人不得其解,有的超出了我们以往的经济学常识,产生了一些新的困惑。我初步归纳了一下。

  一是经济为何一会儿通胀,又一会儿通缩?为何自相矛盾的“通胀”与“通缩”仿佛在同时发生?

  二是居民收入没怎么增加,为何银行存款却大幅增加?

  三是全民进入“负债时代”,为何银行存款不降反升?钱从哪里来?

  四是银行存款增加,而社会购买力水平却下降?

  五是为何中国家庭“超额储蓄”没有转化为消费?

  六是广义货币M2为何很难流入家庭与实体经济,究竟“梗”在哪里?

  我带着这些具有普遍性的疑惑,一口气读完了智本社的6000字的财经分析,后又参阅了学者的专题解读。感觉豁然开朗,強化了我对当前经济通缩的深刻印象。智本社用了非常多的详实数据,试图解读这些经济“怪现象”或“怪现状”背后的归因,帮助公众了解通缩之谜、货币之谜与经济之谜到底是怎么回事?它们之又存在怎样的关联?如何理解国家宏观政策调控有着一种怎样的底层逻辑?如何从中美货帀政策比较找到应对通胀与通缩的不同调控思维的启示?

  通过智库的这些解读,应有助于我们提升对世界经济形势与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整体判断力,特别在强化危机意识的同时,增强“稳预期”的信心和市场主体的应对能力。

  首先让我们看看刚刚公布的最新的“国家账本”:

  据财联社4月11日电,央行数据显示,一季度人民币存款增加15.39万亿元,同比多增4.54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9.9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3.18万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2974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7987亿元。3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5.71万亿元,同比多增1.22万亿元。3月末,外币存款余额9115亿美元,同比下降12.9%。一季度外币存款增加576亿美元,同比多增82亿美元。3月份,外币存款增加288亿美元,同比多增363亿美元。

  其次,我们再看看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另两项数据:一是3月CPI同比上涨0.7%,低于市场预期,较前值下降0.3个百分点,同时环比下降0.3%;二是3月新增社融5.38万亿,新增人民币贷款3.89万亿,均超市场预期,3月末M2增速高达12.7%。总额高达281.36万亿人民币。

  上述这些数据虽然是抽象的,但也是生动的。一个个数字的背后,构成了中国经济的“层色”与“底色”,决定了中国经济“基本面”与“画像”,其中有好有歹,且喜且忧。

  总之,解决“通缩”问题,打通中国经济的“任督二脉”,非一日之功,需要对症下药,辩证施治。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图文推荐

热评排行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