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红青会 > 红色青年

李雪芮为何能上演伦敦奇迹 重庆奥运首金这样诞生

时间:2012-08-09 11:22:57  来源:华龙网—重庆日报  作者:

 

重庆妹子李雪芮。 记者 韩成栋 摄

  记者 董延 韩成栋

  当地时间8月4日下午,伦敦温布利体育馆,李雪芮2:1击败“一姐”王仪涵,以童话般的奇迹夺得奥运会女单金牌。

  此刻,不仅昭示着李雪芮个人的成功,同时实现了重庆体育历史性的突破。

  在欢呼雀跃、庆祝胜利之后,我们应该冷静下来,从李雪芮成功的背后找寻重庆竞技体育的突破之路,这对于长期以羸弱形象出现的重庆体育而言,将是一笔巨大的经验和财富。

  “伦敦奇迹”背后的别样模式

  1998年,年仅7岁的李雪芮被选入大渡口区体校。出色的天赋和良好的身体条件,让她很快成为了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2004年,13岁的李雪芮进入重庆市专业队。然而,不到两年时间,专业队的教练就坦言,已经没什么可以教给李雪芮了。

  “不得不承认,无论教练员水平,还是场馆条件,以及后备保障力量,我们和先进省市都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市体育局副局长、市运动技术学院副院长王霓这样说,“若想成才,应该让她走出去,外面的天地更广阔”。

  正是处于这一考虑,2006年,市体育局决定将李雪芮送到条件更好的专业队去训练。

  送到哪里去呢?正为这一问题发愁时,一个机缘巧合的机会,解放军队主动抛来了橄榄枝,希望把李雪芮吸纳过去,让她成为解放军队和重庆队共同培养的运动员。

  显然,这是个不错的机会,李雪芮就此进入了水平更好的解放军队运动员培训体系。

  回忆起当时的情况,市运动技术学院训练处处长柯萍说:“把李雪芮送到解放军队,我们是最放心的,因为解放军队的羽毛球一直是强项,林丹等大批优秀运动员都是从那里出来的。”

  进入解放军队后,市运动技术学院并没有放松对李雪芮的关注和支持。他们经常去现场观看李雪芮比赛,并通过各种方式给予她支持和鼓励。

  “共同培养”的模式,让李雪芮得到了更高水平的训练,竞技水平突飞猛进。随后的几年里,尤其是在2009年全运会之后,她不仅成功入选国家队,而且开始一步步走向辉煌——亚锦赛夺冠、入选国家一队、半年时间连夺4项国际赛事冠军、成为尤伯杯冠军成员,再到如今站上奥运会的最高领奖台。

  在夺冠之后,李雪芮真诚地说了句“感谢重庆市体育局的培养”。的确,若不是市体育局当时选择了“共同培养”这一模式,也许李雪芮早已没落得无影无踪。

  “伦敦奇迹”带来的深刻启示

  在李雪芮站上奥运冠军领奖台的那一刻,重庆体育终于在积累多年之后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事实上,这不是简单的一次巧合,而是重庆体育从2006年以来不断努力的结果。这其中,包括后备人才的培养,包括体教结合的恢复,也包括全民健身的带动。

  在2006年之前,重庆竞技体育的发展路子,大部分都是靠从外地引进运动员。这样的弊端,显而易见。2006年末,在全国体育信息协作网上公布的全年全国高水平比赛单位的总分统计表上,重庆在全国排名倒数第三。

  如此情景下,市体育局痛下决心:“哪怕暂时出不了成绩,也要培养属于我们自己的人才。”于是,市体育局全面启动了后备人才培养计划,并于2009年专门成立了青少处。

  后备人才要从基层培养开始。于是,在启动后备人才培养计划的同时,市体育局开始着手恢复废除多年的业余体校。截止到2010年底,全市所有的区县都完成了由区教委和区体育局共同建立的业余体校,使基层的体育苗子得以进入正常的培养和选拔渠道,从根本上解决了体育人才的储备问题。

  当然,竞技体育成绩的突破,与群众体育的蓬勃开展密不可分。2011年,重庆市体育局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市体育局群体处处长张小波表示,群众体育是竞技体育的基础,大渡口之所以能够出现李雪芮,是与其羽毛球群众运动的开展有关系的,“在大渡口全区103平方公里上,每平方公里都建了羽毛球场。”

  自2006年以来,我市群众体育一直蓬勃发展,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社区健身路径、登山步道等一系列硬件设施的修建,更是促进了重庆体育如今的厚积薄发。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图文推荐

热评排行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