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红旗文化

中国青年研究:高度警惕基督教的网络传播

时间:2012-06-01 15:54:02  来源:中国青年研究  作者:左鹏

 

中国青年研究:高度警惕基督教的网络传播
摘要:本文以大学生为对象,考察了基于互联网的基督教传播的情况,发现境内外的教会组织、网络宣教士、网上基督徒、“神棍”和“网络水军”是网络基督教传播的主体,门户网站、社区论坛、博客空间、社交网络是网络基督教传播的基本形式,教义和文化、重大新闻资讯及评述、现实生活的感悟和指南、线下活动的信息和通告是网络基督教传播的主要内容。这样的传播,使宗教网络化的轨迹日益明显,对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提出了挑战。
一、研究的背景、对象和方法
互联网正在改变整个世界,也使宗教获取了新的天地。各大宗教组织和个人纷纷利用互联网打破时空界限、跨越文化障碍的传播特性,在方寸屏幕上构筑起神圣的信仰殿堂。这既方便了非信徒了解宗教,扩大宗教的社会影响,又方便了无暇去宗教活动场所的信徒在网上参加宗教活动,通过虚拟空间完成宗教功课、结交教内外朋友。
对于宗教与网络的联姻,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对二者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总的看来多为哲学的思辨、神学的反思、社会学的记录、政治学的关注、技术层面的探索,能够真正把网络宗教传播放置到世俗化、去魅化的现实社会中,放置到渗透和反渗透的意识形态斗争中,通过深入实际的调查研究而产生的论著尚不多见。有鉴于此,我们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详细考察了基于互联网的基督教新教(以下简称“基督教”)在他们中间传播的情况。之所以选择大学生和基督教,主要有两点考虑:第一,基于互联网的宗教传播一定要以网络为介质,而使用网络是有一定的知识和文化素质要求的。在我国,大学生已成为互联网的最大用户群,他们最有激情和动力,也最有条件和机会接触包括宗教在内的各种网上信息。第二,在当代大学生中,发展势头最猛、影响最大、信徒最多的当属基督教。而包括新教在内的基督宗教,尤为注重利用互联网为其服务。早在1988年罗马教皇就提出,利用国际互联网带来的契机去实现教会的使命,开展“一场新的传播福音运动”。
为了开展本研究,我们长时间挂在网上,一是利用网络文献法,借助网络搜索引擎的便捷,大量搜索与基督教有关的文献资料,全面把握网上的基督教信息及其传播动态;二是利用网络观察法,通过浏览基督教的门户网站、社区论坛、博客空间、互动群组等,观察网上基督教传播的主体构成、基本形式、主要内容,了解大学生参加的线上线下宗教活动;三是利用网络访谈法,以慕道者或信徒的身份加入一些基督教的社区论坛、互动群组,同活跃于其间的大学生进行直接的沟通和交流,掌握他们参与网络宗教活动的动因、对网络宗教信息的态度、受网络宗教传播的影响等。
二、传播的主体
与现实社会宗教传播的主体相比,基于互联网的基督教传播的主体更加多元化。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种:
教会
在现实社会的基督教传播中,教会一直是最重要的传播主体。在互联网时代,“教会如何因应这快速、多变且超越时空的新文化,驾驭网络科技、发展网上福音事工,是急不容缓的一环”。正如致力于“在未得之民中进行长短期宣教”的美国“大使命中心”的刊物载文指出,“网络是神所赏赐的媒体,今日很多教会都已经有自己的网络……海外华人教会资源丰富,可以更积极地投入这跨越时空、无远弗届的网络宣教事奉,以免被世界之子利用来发布邪恶的事,毒害青少年”[1]。
不仅境外的教会组织已经把网络作为宗教传播的重要载体,国内的教会组织(包括建制教会和非建制教会)大多也都建有自己的网站和论坛。除了提供《圣经》和福音资料的下载,还经常发起并引导网友就特定的问题进行讨论。藉由网络这一强有力的媒体,宗教的教义和文化得以打破时空界限,贯彻到作为网民的信徒和非信徒中间,影响他们的思想,改变他们的观念,吸引他们一步步地接近直至皈依宗教。
网络宣教士
教会作为网络宗教传播的主体,要“使用网络为主发声”,有时还派出专门的网络宣教士。在他们看来,“派出网络宣教士,不一定需要把他们派到工场去,他们完全可以留在本地,只要家中有一台电脑就够了……例如不必离开美国常驻中国,而是身在美国,通过网络,进入中国”[2]。网络宣教士的身份各异,但使命是共同的,即“通过互联网并适应当代网民的特点,向他们传扬不变的古老福音”。为此,他们通过建立网站、发送电子邮件、组织互动讨论群组、设立博客空间等,把基督教的教义、文化、信息、资讯等上传到网上,吸引网民访问并参加活动。
在网络宣教士中,有一个特别值得关注的群体,即所谓的“基督徒公共知识分子”。身为基督徒,他们深谙互联网的重要性,经常从信仰主义的立场出发在网上发言,对信徒和非信徒施加影响。比如,居住在美国的化学工程师J,主持“J连线”十余年,发表了大量文帖,吸引了许多“追求真理的年轻知识分子”。他认为,具有福音使命和文化使命的基督徒,若要影响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就必须进入网络空间的言论广场,“用上帝的永生之道将思想文化上的坚固营垒一概攻破,将知识分子的心意夺回”。再如,定位于“自由传道人”的F,扎根于网上,以数千篇生活化的帖子讲述信仰历程,“感动了无数饥渴慕义的心灵”。还有一些“基督徒公共知识分子”,用他们在文化、学术领域的研究成果,间接地表达福音的内涵,同样收到了巨大的效果。比如,基督徒学者Y的《美国的本质》一书,在正式出版前即广泛流传于各大网站和论坛上,其基本结论———美国之所以强大,就在于美国是一个由清教徒建立的国家,是一个符合上帝心意并受到上帝祝福的国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得到赞许,但却“激发了许多希望中国也变得强大的人,来主动地了解和接近基督教”。
网上基督徒
根据基督教义,每个基督徒都有一项天启的使命———传播福音、发展信徒。所以,大凡基督徒都非常乐意利用各种介质和工具,把基督的福音传递给他人,使他人能和自己一样地信仰上帝。互联网出现后,立即受到大多数基督徒尤其是受过和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年轻基督徒的欢迎,他们不仅在网上学习、工作、娱乐,而且很快把它当作接受和传播福音的一种便捷工具,成为所谓的“网上基督徒”。
境外的一些教会组织也一再呼吁:“该行动了!网络宣教士、网上基督徒,你们在哪里?上帝可以差遣谁呢?”“我们应该如何行动呢?首先是聆听呼召,成为网上基督徒……知道自己进入大陆的网络,不是为了自己,也不是因为个人的兴趣,更不是休闲,而是为了真理而打那美好的仗”[3]。也许是受到这样的鼓舞,越来越多的基督徒开始参与社区论坛、设立博客空间,甚至创建个人网站,通过各种形式,把有关基督教的信息传递给能够进入网络的所有人。
“神棍”和“网络水军”
一般而言,传播宗教的人都是信仰宗教的。但在互联网时代,情况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有些人整天活跃在网上,游荡于各大宗教网站、论坛之间,以信徒或慕道者的身份宣传着宗教的教义和文化,对重大新闻时事以及自由、民主、人权、社会公平、弱势群体等热门话题做出信仰主义的解读,引导人们接受宗教和以宗教为根基的价值观念、社会制度。但这些人不一定全是信徒或慕道者,他们有的是受雇于一些教会组织和个人,出于某种政治或经济目的,依靠在网上发表、转贴相关文章或信息赚取收入,这就是被网民谑称为“神棍”或“网络水军”的人。
所谓“神棍”,是指从事宗教活动,以之获得非法利益的非宗教人士。所谓“网络水军”,也曾叫“五毛党”、“五分党”,系指受雇于网络公关公司,为他人发帖、回帖造势的网络人员。这两类人之所以能在网上产生并长期存在,就在于境内外某些专司宗教传播的组织和个人,看到了网络传播的行之有效,于是斥资雇人,如兼职的大学生、社会无业人员等,通过发帖、回帖,占领网络这一最新舆论阵地。正是有了这两类人的键盘敲击,传教者才得以躲在幕后,从推出网络红人到炒作网络事件,从开展网络宣传到引导网络舆论,源源不断地把自己的观点上传到网上。“神棍”和“网络水军”虽然只是舆论操纵链条中可怜的寄生虫,但其行为客观上也促进了基督教的传播,所以他们也是基于互联网的基督教传播的主体之一。
三、传播的基本方式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通过互联网向大学生进行的基督教传播几乎使用了互联网所能使用的所有平台。
门户网站
互联网的发展,最初就是通过建立一些综合性或专题性的门户网站普及开来的。基督教与互联网的联姻正是如此。境内外的一些教会组织和信徒个人,“致力于为广大信徒、宗派、组织机构提供一个网络交流平台,同时希望通过网络开启传福音的新篇章”,于是,把有关基督教的文字、图画、音视频等信息资源集中发布到网络平台,既服务于信徒参加线上线下宗教活动的需要,又服务于非信徒了解基督教文化,在更广阔范围内传播基督教的需要。
以在我们调查中发现的在大学生中有着较大影响的“信仰之门”网站为例,里面的资源按形式分作十个版块。其中,“分类文库”收录基督教主题文章10大类43小类,“分类书库”收录基督教电子书籍10大类36小类,二者都可进行检索并打包下载;“圣经典藏”收录在线及可下载的《圣经》和研经资料库;“精典图库”收录西方名画、华人艺术、建筑雕塑、动感屏保等各类基督教主题图片;“音乐收藏”收录可试听和下载的古典圣乐、经典圣诗、华文圣诗等各类基督教音乐;“在线贺卡”收录欢乐圣诞、新年感恩、生日快乐、甜蜜爱情等各类精美贺卡;“在线影院”收录福音写真、人物传记、圣经史地、真理讲台等各类在线基督教电影;“检索中心”提供基督教网站分类搜索引擎、各地华人教会名址、中英文圣经检索等;“联盟论坛”是网站专辟的华人基督教社区论坛;“访客留言”是网站的留言板。另外,网站还在首页开辟语音聊天室,用户和游客均可进入;推出原创性的基督教专题网刊———“信仰月刊”,用户和游客可以点击阅读或自助订阅。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基督教门户网站都具有如此完善和强大的功能,但提供宗教方面的资讯、发布教会活动的信息是此类网站共有的功能,这就很容易吸引频繁接触网络、对宗教文化怀有兴趣的大学生的关注。通过网站,他们除了可以获得基督教的文化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可以满足精神上的需求。正如“信仰之门”网页顶端交替闪烁着的两行文字所示———“让信心穿越永恒,从信仰关照世界”,其形式设计和内容安排,都是“为了帮助正行走在精神路途上的人们寻求舒适、希望、明晰、力量和幸福”。这样,门户网站很自然地就成为了网上基督教传播的基础平台。
虚拟社区论坛
虚拟社区论坛是互联网为有着共同爱好、经历或专业相近、业务相关、兴趣相同的用户提供的一个虚拟的聚会场所。在这里,网民可以就某个共同话题进行深入地讨论,每一个参与者不再是简单的受众,不仅具有选择信息内容的权利,而且可以随时对所接收的信息进行或赞成或反对的反馈。信息交流由单向变成了双向或多向,人的自主性、表达欲、尊严和价值得到彰显。正因为这样,一些教会组织和信徒个人纷纷开设社区论坛,组织话题讨论,吸引众多信徒和非信徒(包括一直青睐并活跃于各类社区论坛的大学生)参与其中。
调查发现,大多数基督教社区论坛都是作为基督教门户网站的一个模块存在的,但这些论坛又有相对的独立性,有专人负责管理,其下面的各个版块也都有各自的版主。以大学生注册较多的“约拿的家论坛”为例,在“最新主题”、“热门主题”的下面,辟有“信仰与生活”、“读经与灵修”、“分享与感恩”、“成长与栽培”等版块,每一版块下面又有若干讨论区。比如,“您在信仰上遇到拦阻您进一步追求主的难题”,可以在“信仰讨论区”讨论;“您在生活中遇到拦阻您进一步顺服主的难题”,可以在“生活讨论区”讨论;“您对基督徒的婚姻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在“婚姻与家庭”讨论;“分享您在读经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可以进入“读经交流”;“把神在您身上的恩典与弟兄姊妹分享”,可以进入“感恩见证”;“有需要代祷的弟兄姊妹”,可以进入“代祷天地”。
在论坛里,任何会员或游客都可以就某个话题发起讨论。尽管事先没有精心的策划和组织,但会员或游客大多会以跟帖的方式发言。即使没有发言的,浏览别人的发言,本身也是一个接受宗教文化熏陶的过程。当然,在发言中可能观点各异、论辩激烈,但这并不影响他们的信仰,反而通过沟通和交流,有利于问题的澄清,增强他们对宗教的情感和归属,扩大宗教在非信徒之间的影响。正是基督教社区论坛的这种平等性、开放性,吸引了不少信教和不信教的大学生参与其中,通过对共同感兴趣话题的讨论,排除了心灵的彷徨,填补了精神的空虚,肯定了自我价值,确立了永生信念,完成了由望教到慕道直至皈依的信仰转变。
博客空间
如果说虚拟社区论坛赋予了大众在网上平等发言的机会,那么博客空间则使个人不再仅仅是互联网的读者和发言者,同时也是互联网的作者和创造者,其主题更加集中,风格更加明显,特别适合即时、鲜活的个性化观点的表达和传播。博客空间的这种新颖、独特也为一些教会组织和信徒个人所看中,他们开设自己的博客,在里面发表自己的观点和主张,普及宗教的知识和文化,组织线上线下的宗教活动。若干个博客用户基于共同的信仰和话题,可以在网上搭建起交流互动、展示自我的人际关系圈,即所谓的“博客群”。在“群”中,博客用户在“个人空间”发表文章,如果符合“群主”预先设置好的主题,就可被收录到“群”的文章列表中,更快、更方便地为“群”内外的志同道合者分享。
围绕基督教信仰和文化,虽然每个人都可在博客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和主张,但真正具有影响力的还是那些“基督徒公共知识分子”。作为学者、作家、艺术家,他们并不讳言自己的基督徒身份,时常在博客上发表文化、时事、思想等方面的评论。与众不同的观点、引人入胜的文字,很容易在虚拟空间制造一批“粉丝”。诚如“基督徒明星名人见证博客”的“公告”所示:“愿本博能把这些荣耀神的公众人物多多介绍给大家,并共同把荣耀归给我们的上帝……。”就这样,福音在博客传播,一些对建制教会和主导意识形态持有异见的神学思想、政治观点也在博客传播,其效能和影响不可低估。
社交网络
在调查中接触到的大学生基督徒都是经常使用社交网络的,社交网络也确实为他们走进人群、传播福音提供了一种新的工具。他们有的摘发圣经经文或基督箴言作为个人“状态”,有的分享平凡的小事、即时的心境、时事的感悟,做出“荣神益人”的见证。在与他们经常交往的“好友”中,不敢说有多少因此而“信主”的,但最起码“在平凡、细微之处见证了上帝的荣美”,为进一步的福音传播“撒了种”、“松了土”。正如GoogleBuzz上的一位传道人所说:“社交网络把不同的朋友圈混合在一起,让我的教会弟兄姊妹看到我工作中的劳苦愁烦,让我的工作伙伴看到我的信仰阅读、我和教会弟兄姊妹的对话、我的感慨、我的负担等等。可以说,SNS让我们在一个无缝的处境当中表达信仰如何渗入我们生命的每一个层面。”
除了与“好友”分享信仰,也有教会组织和信徒个人开始用社交网络跟主内的弟兄姊妹交流、代祷、同工,直至建立虚拟教会。比如,在“香柏树”网站下“爱的团契”网络教会,每天交流沟通的主题不同,从晨祷到晚聚会,任何一个来访者都可定时参加礼拜,包括领会赞美、朗读诗篇、交托祷告、证道分享、团契交通等。虚拟教会的兴起,主动满足了一些不能或不愿到教堂聚会的基督徒的聚会需求。个别大学生首当其冲地活跃其间,在虚拟世界完成着自己的宗教功课。
四、传播的主要内容
与现实社会基督教传播的内容相比,互联网上基督教传播的内容更加丰富。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基督教的教义和文化
教义是基督教思想的核心,集中体现在其典籍《圣经》当中。在每一个基督教门户网站,都有专门的“圣经资源”。比如,“中华圣网”就提供有中、英、法、韩、希伯来等12种语言39个版本《圣经》的文字阅读和朗诵收听,这对于信教大学生每日查经、读经和不信教大学生“学习西方文化”、“提高英语听读能力”都有很大帮助。而网站制作的“灵修版圣经”、“生命丰盛版圣经”等,或附带专家注释和研经资料,或可按章节、主题查询,或可制定“每日读经计划”并督促执行,目的“就是要鼓励读者怎样藉着圣经与神建立亲密关系,知晓如何挖掘其中的信息,好在生活中实践出来”。此外,在各主要基督教社区论坛和基督徒个人博客中,更是常见对教义的讨论和阐发。
文化是宗教的重要载体。长期接受无神论教育的大学生对于宗教的兴趣大多源自宗教文化,所以,基于互联网的基督教传播尤为注重基督教文化的传播。除一些门户网站专题介绍基督教的文学、历史、音乐、绘画等外,一些社区论坛也经常就大学生关注的文化现象展开讨论。比如,一个慕道者对“晚年爱因斯坦不相信有人格化的上帝,而是转向泛神论,崇拜自然规律”表示不解,希望解答。在下面的十几条回复中,有说“爱因斯坦不过是个略有成就的物理学家,在他的领域有些许成就,并不代表他的一切都是正确的”;有说“我们信仰的唯一标准 来源于圣经,而不是某些人和事”;有说“我们信神,不是因为别人信了,我们才信,而是因为神是真的存在”……这种立足于信仰主义的解答不仅让提问者表示满意,而且让“围观者”也深受教育,或领略了基督教的“自圆其说”,或折服于基督教的“真理至上”。
重大新闻资讯及评述
在互联网时代,世界各地发生的大事小情都会在最短的时间内上传到网上,供人们浏览和评说。基督教的门户网站、社区论坛和博客空间也经常发布或转帖一些教会内外的新闻资讯,既方便了信徒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促进其“灵命成长”,也方便了宗教的思想和观点在非信徒之间的传播,影响其世界观和人生观。
比如,“中华圣网”的新闻频道就是“基督教面向教内外开放的专业基督教新闻网站”,设有内地教会、海外教会、社会关注、观察评谈、生活资讯、文化媒体等专栏。纵览其主页,一是报道各地教会的活动,如《山东曲阜将建能容3千人的大教堂》、《杭州市基督教协会向见义勇为基金会捐款20万元》;二是报道一些社会名人、文化名人的信仰与生活,如《〈过把瘾〉女主演江珊信主六年喜乐感恩》、《奥巴马于2011年国家祈祷早餐会分享个人信仰见证》;三是对一些时政话题做出信仰主义的阐发,如《舟曲、汶川泥石流敲响环保警钟:爱护神创造的一切》、《阿里巴巴员工涉嫌欺诈中国市场经济需基督信仰》。
再如,“基督网论坛”之“社会时评”,其立意非常明确:“教界动态、社会热点;同性恋、农民工、大学生、环境污染;以基督的心为心,以他的眼看世界……”当有人发起“河南出现毒虫咬人死亡”的话题后,后面的回帖中有说“这两年的自然灾害很多……哪里才是安全之所?在世界上有吗?只有在耶稣基督里才有真正的平安”;也有说“一个小小的虫子就能夺走人的生命,可见生命的脆弱,只有把生命交托给主才是最平安的”。当有人转帖出“西安一大学生撞倒行人后连刺对方8刀致死”的消息后,紧跟的评述就是“无神论国家教育出这样兽性的大学生”;“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不认识神,陷入在黑暗的愚昧当中”。对于智利矿工获救,有说“彰显神的荣耀”;对于“埃及在2011年第一天就遭遇恐怖袭击”,有说“那些火狱之子,神的大怒临到他们了”
现实生活的感悟和指南
生活在现实世界的每一个人,都有着对自己当下状态的认知和感悟。基督徒作为“蒙神拣选”的人,心中充满了“大爱”。借助网络表达这种“大爱”,既是“荣耀神的圣名”,也是“成就神的旨意”。于是,有人把它浓缩为一句话,作为即时通讯工具的“心情短语”或社交网络的“最新状态”;有人把它撰写成一篇短文,或发表在自己的博客上,或上传到基督教社区论坛,或投稿给基督教门户网站。
现实生活中的基督徒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惑,他们可以求助于教内的弟兄姊妹,也可以在基督教的网站、论坛、互动群组发起讨论,征询更广阔范围内的意见。而一些网站、论坛、互动群组也会专门登载一些释疑解惑、抚慰心灵的文章,以供访问者浏览。恰如在调查中我们遇到的某大学生基督徒,信教前他经常为学习、生活的一些琐事感到困惑,后来一位信教的朋友给他推荐了几个基督教的网站和论坛,通过浏览上面的文章并和一些教友在线交流,慢慢地他的困惑解决了,并对基督教产生了感情,最后信教了。信教后,每当遇到不顺心的事,他首先想到的还是通过网络向未必相识的教友求助,且一般都能得到及时的、充满“灵性”的答复。这让他很是“感动”,信心更强了。
除此之外,一些基督教门户网站还为来访者提供各种生活资讯和服务。比如,“旷野呼声”之“生活百科”版块,其下设的专题就涉及医疗保健、美容化妆、烹饪美食、拈花养鸟、风俗民情等多个方面。更有一些教会组织和个人开办专题网站,比如基督徒招聘求职网、基督徒婚恋交友网、基督徒在线购物网,为信教和不信教的来访者提供社会服务。表面上看,这些资讯和服务与信仰并无关联,但实际上都是在“荣神益人”,彰显“主内的平安与喜乐”。
线下活动的信息和通告
即使在互联网时代,线上的宗教传播也不能取代线下的宗教活动,但线下的宗教活动完全可以借助网络发布信息、张贴通告,吸引更多的信徒和非信徒参与和关注。调查期间,我们在百度贴吧上就见过这样的帖子:“由于我校禁止一切宗教活动,我无法通过正当途径建立这个团契。不过,我会努力的。我会与B、Q、Y等学校的团契联络,以促进我校基督教团契的发展建设。对基督教感兴趣的,或者你就是我们的弟兄姊妹的请与我联系。QQ:31*****18。”可以想象,藉由这种方式,一群信教和不信教的大学生可以很快地聚拢过来,一个团契就建立起来了。而当我们以慕道者的身份加入某大学生基督徒的QQ群组后,便经常收到来自该群组的邮件,除了一些“属灵”的文章,还有许多“公共信息”。比如,哪儿有什么“查经班”、“兄弟会”欢迎参加,哪个“姊妹”遇到了困难需要祷告或帮助,有什么兼职的机会可以应聘,等等。
除此之外,一些教会组织和有宗教背景的民间机构更是经常通过网络发布其活动的信息并号召广大受众参与。比如,“以基督品格为根基,旨在进行领导力培训、教育、咨询”的某机构,每次举办沙龙、论坛等线下互动活动时都会通过其网站、博客面向公众发布“邀请函”。某机构举办“第一届中国网络福音诗歌创作比赛”,从信息发布到复赛投票都在网上进行,多家网站、论坛、博客竞相转载,以吸引“海内外华人基督徒广泛参与”,动员“更多的朋友踊跃投票”。在一些城市基督教青年会、女青年会的网站上,志愿服务、教育培训、海外交流等常年开展的活动是其最主要的报道内容,从招贤纳士的广告到精彩瞬间的图片,无处不在张扬“非以役人,乃役于人”的价值理念。
五、总结和讨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自互联网诞生起,宗教便敏锐地抓住了这一新兴媒体。从传播教义到宣传文化,从表达信仰到组织活动,互联网的信息沟通功能、休闲娱乐功能、生活助手功能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和实现,宗教内容已成为互联网上传播的重要内容。
由于网络宗教传播处于宗教和互联网的交汇点,它在形态上继承了互联网的多重特征。一是共享性。在网上传播宗教的可以是信仰宗教、执行“天启使命”的组织和个人,也可以是未必信仰宗教、主要是为了某种政治或经济目的的群体或个人;在网上接受宗教传播的可以是信仰宗教的人,也可以是不信仰宗教的人,但他们都能浏览网上所有的宗教内容,下载有关宗教的资料,参与自己感兴趣的宗教活动。二是虚拟性。在网上,作为宗教活动主体和场所的教会组织、宣教士、信教者、一般网民和社区论坛、博客空间等都有着虚拟的身份,具有不确定性;现实中被物化、场景化的宗教行为,包括证道、祈祷、唱诗、查经、交通、宣教等,也都被虚拟化,没有时空距离,没有人为阻隔。三是交互性。由于网上信息的传播是双向乃至多向的,没有中心概念,任何一个网民都可作为传播者把自己掌握的宗教资料和信息、生发的“属灵”意见和主张上传到网上,吸引天南地北的网友浏览或参与,而浏览者或参与者接受传播后也可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成为新的传播者。四是随意性。以虚拟的主体在虚拟的空间从事虚拟的活动,网络宗教传播较现实宗教传播更为自由和随意,成立网站只需向信息产业部门备案即可,没有前置审批环节,上传信息只需由“管理员”审查即可,有时甚至连这个也没有。
正是因为这样,各种宗教信息在网上广泛传播,宗教网络化轨迹日益明显,对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提出了挑战。比如,网络宗教传播突破了传统“宗教活动”及其场所的定义范围。每个宗教网站运营后,实际上基本类同于一个宗教活动场所,或者说一个宣教场所,但这样的场所是虚拟的、没有界限的,如何界定其“内”和“外”,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再如,网络宗教资源的丰富性和易获取性同宗教宣传品的发行管理相冲突。由于网络宗教传播没有特定的对象,任何人在任何地点都能轻易地获取海量资料,但根据《宗教事务条例》,只有宗教团体和宗教活动场所才能编印、经销“宗教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如何管理网络宗教资源,这还是鲜有涉及的话题。又如,网络宗教的跨国传播为我们抵御渗透提出了新的课题。根据有关政策法规,禁止在学校传播宗教,外国人不得在中国公民中进行传教活动。但在互联网时代,学生足不出校,瞬间点击即可到达国内外宗教网站;外国人无需入境,轻点鼠标就能传经布道、发展信徒。对此该如何应对,还没有成熟的方案。
有学者提出,依法管理网络宗教事务应该“立法为先,监管为重,疏堵结合,形成合力”[4]。笔者以为这很有意义,但工作中一定要注意:一是个人单纯地在网上参加宗教活动、了解宗教文化,应当属于公民宗教信仰自由、文化教育权利的范畴,不能因其实现形式的改变就任意剥夺。至于宗教搭上互联网以后传播的范围更广、速度更快,也不必过于惊慌。只要切实解决了广大受众的实际问题,把理想信念教育真正融入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宗教扩张的势头未必就能从线上发展到线下。二是对网络宗教传播产生的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各种关系、活动,一刻也不能放松监管。对境外不良网站的拦截、对境内宗教网站的审批、对敏感词语的过滤、对虚拟空间服务商和IDC服务商的控制等,既是维护互联网安全的需要,也是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抵御境外宗教渗透的需要。
来源:中国青年研究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图文推荐

热评排行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