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红旗文化

中国“天人合一”和西方“物竞天择”

时间:2012-06-19 15:44:15  来源:  作者:思想者

“天人合一” 是中国人的传统哲学观。“天人合一”是主观认识与客观世界的统一。这种合一就是与人合于德,与万物合于生,与日月合于明,与天地合于自然。

与人合于德。什么是道德?老子说:道生之,德蓄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道德经·51章》。其意是:万物生于道,畜养万物乃为德,使其生长、发育、成熟、结果,并培养呵护之。不将天下万物据为已有,创造万物不自恃有功,养育万物而不是为了主宰他们,这就是至高的道德。王阳明说: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存天理,致良知。其天理便是“道”, 良知就是德。哲学的观点不仅仅是恪守什么“仁义礼智信” 之类的格言或宗教的教旨教义,更重要的是在于养育万物,创造万物,为万物的生长创造有利的条件,即创业。在创业过程中,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存天理,致良知。那些为私利对万物占有欲,那些欲主宰万物乃至主宰世界的思想行为,以及不进行调查研究,奉行“唯书唯上”与“ 唯利唯上”世俗哲学的人,以侵占他人的利益为前提,以牺些地球的资源为代价,求得少部人的发展观,显然是违背了“与人合于德” 的哲学观,其结果是天怒人怨。

与万物合于生。今日地球大千世界,物种千万,气象万千,在于繁衍过程之中“生生而易”。人类史前的地球,物种在不断地增加,其种群不断扩大,绿色葱茏,生态祥和,这就是“生生之德”。没有“生”,就没有世界。

物体的“生”的条件,首先是他的种质资源,也就是有各自的遗传基因,这就是本源。其次是在它的环境(系统),也就是在他生长过程中的相应生态。生态是在生长地域的气候、水土、肥料及其关物种多元因素和谐状态。良性生态促使生物生长增殖。在这一系统中,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的物质生产是基础。众多生物在这一基础上形成一条食物链,在食物链上构成的平衡,使他们维持一定的种群种群数量,以实现生态平衡。

以利为本的工业商品文明,使全地形成为一个整体(系统.)。今天的这个世界,濒危生物急骤增加,物种大量绝灭,地球资源如石油资源的枯竭,当今社会赖以生存的石油经济的消亡,时日可数。能源危机,资源危机,生态危机,人类己面临着生存危机。这是几千年来人类的奢侈(高消费)文明自酿的恶果。人类的发展以毁万物灭众生为前提,结果是自掘坟墓。

万物的生在于适应生态的变化而增强内在刚健因素,促进自我发展。这也是人类史前的生生之道。而人类奢侈文明,一方面肆无忌惮地砍伐森林,侵占绿地、湿地,破怀生态环境,造成物种绝灭。另一方面,滥用科技手段,盲目引种,滥用激素和化肥农药和使用克隆技术,加速物种的绝灭。

人类无节制的生育,人口爆炸性的生长,破坏了全球的资源物质的贮备及生产与消耗之间的平衡。每一个人生长生活必需有一定的物质消费量,其消耗总量必须与地球绿色植物的物质生产量相平衡。为增加粮食生产,放火烧山,围湖造田,从而绿色植被不断被侵占。耕地荒漠化,大地沙化,绿色植被的褪化,造物功能消失,食物链被摧毁,这是农业文明已出现的恶果。

工业商品文明不断扩大和刺激人的恶性,即色欲,情欲,土地、财产、资源、市场和金钱占有欲和称霸的野心。他们把恶性膨胀美之名曰“发展经济”。这种“发展”是建立侵占社会公共资产,国有资源的基础上,是以牺牲大多数人的生存权益为前提,并以牺牲环保生态及国内市场为代价。市场经济,就是以刺激社会消费的游戏规则。难填的欲壑,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商品的无序生产,在“发展” 的盅惑下,项目分散及重复上马建设,各式各样,名目繁多的“开发区”, 造成对土地资源,物产资源,环境生态及对人民生存权的赤裸裸的剥夺。

工业、市场文明造成的工业三废污染、热污染、农业污染和城市生活废水污染,使全球水域的变成没生命的死湖、死海,水生生态的恶化,水生生物从而绝灭,市场文明正加剧地球资源的消耗与恶化全球生态,如全球的温室效应,正威胁着人类。

工业文明市场经济的发展,它正毁灭生态,绝灭生物,正毁灭世界,最终毁灭人类自已。与“天人合一”合于生的哲理背道而驰。

与日月合其明。对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各种解读。有道家说:一为太极,二为阴阳,负阴抱阳,二气相冲而万物乃生。还一种解读是,“道”乃黄道,其是日、月、星辰包抬地球运行的轨道。“一”是太阳,地球沿著黄道绕太阳旋转,昼夜交替,春去冬来,周而复始,阴阳互变,形成周而复始的气候,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而化生万物。阳光是地球生物所需能源与资源之源。只是阳光化生为物质资源,乃是万物的本源。绿色植被的光合作用,才出现朗朗乾坤,人才能日月合其明。

地球生物的器官组织,蛋白质是主体。生物的生命活动是各种蛋白质的代谢活动。可以说,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物。而太阳光中的紫外线能破坏蛋白质结构,杀死细菌等低等生物或使高等生物的皮肤发生癌变。在元古和太古期的地球,在没有叶绿素生物的地质年代,大气层因没有氧气而称还原型的大气层,此时没有臭氧层,紫外线直射地面,生命发生从而发生在深海。当绿藻产生之后,其光合作用生成的氧气进入大气层,才遂渐改变其成分而变为氧化型大气层。氧气在电离层中生成臭氧,逐渐形成臭氧层,其隔离了紫外线辐射到地表,生物才由海洋走向陆地,生物出现了物种在陆地的膨化期。在古生物进化史上,产生过五次物种大绝灭。其中第四次是由于近太阳系的宇宙大爆炸,导致臭氧层破裂,大量紫外线辐射到地表所致。在现代化经济中的一些化学品的生产和使用,如致冷剂氟里昂,已造成臭氧层形成了空洞并在不断扩大。若不遏止,会重蹈覆辙,加速了以人类消亡为特征的笫六次物种大绝灭。

大地砂化,沙尘暴频繁侵袭。试问在沙漠之中,在沙尘暴的侵袭之时,何以言与日月合其明。

工业及高消费生活的热污染所产生的地球的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周期性的气候因之而改变,生态随之而恶化。因海平面升高而消失的岛国,人类处于频繁高温热浪与洪水困扰之中,何以言与日月共其明。

与日月共其明,归根到底就是要优化地球生态环境。节制消费,减少对绿色植被,杜绝各种污染源。建立“天人合一” 的阳光经济

与天地共自然。这里所指的“天”是大气层,“地”就是地球上的生物世界,自然是自然而然的自由自在的状态。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法者有取自或依靠的解读。天地间的所有事物,都是在自然状态下生长发育,自生自灭之中。在生物在长达十亿年漫长的发展时期中,把一个天地玄黄, 大地洪荒的地球变成绿色葱茏,万紫千红,物种万千的世界,造就了丰富的物种基因种质资源,留下了丰厚的物产生态资源,贮备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资源,有效地保存了地球矿产资源。老子那时虽不知自然神奇造化和留下的无量功德。以他的睿智,在2500多年前就提出了人与天地即宇宙相生相依的总纲,就是“道法自然”。

自农业文明的产生,刀耕火种开始了对自然生态的破坏,私有专制下的少部分人的奢侈文明,加剧了对资源的掠夺和对自然生态的肆虐。在生态条件较为薄弱且文明高度发达的地方,出现了荒漠化与沙化,如巴比伦文明由此而消失,埃及金字塔被沙洲所包围,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已是荒凉的黄土高原。工业商品文明对全球资源的掠夺,对自然生态的破坏,真是罄竹难书,无以复加,巳使人类已面临着生存危机。人类所犯下的各种错误和罪孽深重,都是在谋私利的蛊惑下,在金钱和权利的诱惑下进行的。奴役他人,吞噬社会资财,称霸天下,这类主宰社会的人,主导了历史的发展方向。这些人以个人的意志取代了自然的心态,违背了道法自然的哲学观。

人类社会行为的转变,莫大于哲学观的转变。人类要走出死亡谷,必须建立天人合一的阳光经济。首先要树立与天地共自然的哲学观。要批判主导当今社会的马歇尔的“市场经济论” 和凯恩斯以消费促经济GDP增长的经济发展观。树立以生态资源增长的节约型的阳光经济。就是发展以农业为基础,生物工程为主导,以政府为导向的社会经济。把社会经济建立在太阳光能这一资源能源的基础之上,把科学技术的开发著眼于太阳光能及其二次能源如水力能、风力能、海洋能的转化利用研究上。保护海洋水生生态资源,建立海洋资源、能源生产基地

转变社会人员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增强其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把个人生活的目的由追求个人高消费型转向社会服务型,把敬业尽责与乐于奉献,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作为全社会人员基本品德,并使之形成社会的风尚。

转变政府行政的职能,由为少部人谋利益的专制官僚权谋机构,变为建立阳光经济的协调机构;把治民、管民、驭民的法治转变为对官员的治法;把发展高消费的现代化城市的城镇建设,转向发展边远山区的生态工程建设;把消费型城市转化为生产服务型、阳光工业生产型城市;利用行政手段和经济杠杆给城市消肿,减少消费人口。

当社会的意识形态由主宰型变为服务型;社会生产由资源、能源的消耗型变为生产型;当社会经济由以消费为纲转入节约型经济;社会经济由石油经济转入为生物工程为主体的阳光经济的时候,人类才能说与天地共自然。只有“天人合一”的阳光经济的社会经济的建立,人类才步入“天人合一” 的时代。

从农业生产发生发展起来的“天人合一” 的哲学观,包含了人类社会的和谐与共融,还包括人与自然相生相依与共荣。中国人的“天人合一” 哲学观,不同于由海盗、强盗发展起来的生存竞争而建立起来的“竞争、斗争” 哲学观。“天人合一” 哲学观认为“相交利”,而西方人的哲学是相交斗、相交竞争。处于和谐状态下的自我完善而刚健(天行建)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而西方哲学认为竞争才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这是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巨大差别。以自然为本是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的本源。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图文推荐

热评排行

点击排行